说起他的故事传说那可真是太多了,像皇帝微服私访民间的好玩事儿,还有和珅、刘墉、福康安这些乾隆朝大臣的各种别样传闻,种类那是相当丰富。
在有关乾隆的那些野史逸闻中,有个题材常常被提到,那就是各种各样跟“文字狱”有关的事儿。虽说“文字狱”这事儿在顺治朝就有了,可最厉害的时候还是乾隆朝。好多人因为这事儿被撤职关进大牢,甚至还有不少人被抄家灭族呢。
所以啊,乾隆朝的文人最害怕的事儿就是跟“文字狱”沾上边儿,那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但偏就有个 70 岁的老臣,因为“文字狱”被判刑了,可最后居然成功脱险了,那他到底是咋做到的呢?
【狂悖引来牢狱之灾】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尹嘉铨,跟刘统勋、和珅还有福康安那些有名的大臣相比,他的名气可就小多了。
确实是这么个事儿,尹嘉铨学问是挺不错,可他就是个举人,所以啊,他这辈子最高也就当到了大理寺正卿。
虽说他这个官员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没啥出彩的地方,可乾隆对尹嘉铨的印象还挺深呢,而且在好些场合都对他进行了嘉奖。
这原因其实挺简单的。尹嘉铨当官的本事虽说一般般,可他做学问那是相当严谨,对先贤们的著作也挺了解。他先是提议把朱熹的《小学》放到八旗子弟的教学里头,让教材的内容变得更丰富了;然后呢,他还编出了更适合教学用的《小学大全》,在文教这块儿做出了很突出的贡献呢!
乾隆觉得自己是“十全老人”,一方面使劲打仗,另一方面对文教方面的事儿也挺上心。尹嘉铨的行事让乾隆印象挺深,所以好几次表扬他、鼓励他。
也许乾隆表现得过于“热情”了,结果让尹嘉铨产生了错误的想法,觉得自己差不多算是被皇帝看重了。
就因为这个误解,尹嘉铨冒出了些不靠谱的张狂念头,结果引发了后面一连串的悲惨事儿。
乾隆四十五年,快七十岁的尹嘉铨辞官回到老家保定,准备在那儿安享晚年。第二年,乾隆去五台山巡视完往西走,在回京城的路上决定在保定歇会儿。这时候,当地好多有名望的人和当官的,都挖空心思地想去拜见乾隆。
尹嘉铨心里是这么想的,可乾隆没召他去见面,他也不敢随随便便就上门。这可把他愁坏了,在家琢磨了好长时间,最后还真让他想出了一个啥都不耽误的好法子。
尹嘉铨打算给乾隆上个奏章,他想先给自己老爹尹会一求个谥号,要是行的话,他还盼着乾隆能准许他父亲跟那些儒门的先贤们一块儿在孔庙陪祀。
这么做啊,一方面能显出尹嘉铨的孝顺,把他打造成大孝子;另一方面呢,还能顺便出出名,让当地的那些有名望的人知道他在乾隆心里的地位可不一般。
您说这事儿啊!乾隆就瞅了一眼尹嘉铨的奏折,随手就给扔一边去了。这谥号的事儿啊,那得是朝廷各个部门研究之后才能定的,咋能让人随便就申请封赐呢!好在尹嘉铨是头一回犯这事儿,乾隆呢,最后也没去追究。
谁能想到,乾隆一时的心软怜悯,让尹嘉铨理解错了,眼瞅着没啥后续了,他居然又递上了一份差不多的奏折。
乾隆瞧着那事儿,气得不行,觉着尹嘉铨不知好歹得厉害,就叫人把他给关监狱里去了,严厉命令刑部去审问他,又派人去把尹嘉铨在京城和老家的财物都给查抄了。
【禁书频现招致杀身之祸】
实话说,在这儿乾隆对尹嘉铨的处置其实没啥毛病,那是完全合乎规定、符合法律的。
谥号这事儿,那是皇帝说了算的,尹嘉铨给自己父亲求封谥号,这实实在在是超越本分了,肯定会把乾隆给惹火了。
尹嘉铨进了大牢后,查抄他家的事儿进展得挺顺溜。这前大理寺正卿当官还算挺清廉的,抄他家发现的财物基本上处于中下等水平,唯一多的就是好多好多的书。
据相关资料讲,尹嘉铨家里头啊,找出了 311 套大大小小的藏书,散装的书更是超过了 1500 本,另外还有些字画跟书信。这些藏书对尹嘉铨来说那可是相当重要,是他能成为大儒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抄家的时候,这些书很可能会让尹家遭受灭门之祸。
原因挺简单的,这时候“文字狱”闹得最凶,好多官员在抄家的时候,要是被发现有“禁书”,那处罚可就重了,本来只是被革职,这下可好,全家都跟着遭殃了。
尹嘉铨家里书那么多,要从里头找出“违禁”的东西那可太容易了。这案子是乾隆亲自下令办的,负责的英廉哪敢怠慢啊,立马就派了好多专门查抄禁书的人过去。
这帮人忙活了半个月,把尹嘉铨的所有藏书都给清点完了,还真就给他们找出了不少毛病。
首先啊,乾隆老早就下过旨,不许民间自己随便刻印或者写啥史料。可尹嘉铨的书里有一本是他自己写的,里面记的是清初名臣的那些事儿,这野史杂记明显是跟乾隆的旨意对着干呢,这就是他的第一条罪状。
再者,英廉派去的专业人士还察觉到,尹嘉铨在好些笔记跟书信里,都曾把自己当成“帝师”来显摆。
前面提过,他就只是编了本供八旗子弟用的教材,压根没做过皇帝或者皇子的老师。就冲这一条,就能定尹嘉铨诽谤皇上的罪了。
民间有种说法,真正让尹嘉铨被定罪的,是抄家的人在他书房里找到的一枚私印,这枚私印上刻着尹嘉铨给自己起的称号“古稀老人”。
这原本没啥大错,可麻烦的是,那时候乾隆都七十多岁了,老是自称“古稀老人”,尹嘉铨也用这个称号,这可明显是超越本分了。
就这么着,刑部把尹嘉铨的好几项罪名加一块儿,直接判了他满门抄斩。不过呢,乾隆看了奏折后,觉着没必要把他家人也牵连进去,最后就改成了绞立决。
【断头饭“吃出”赦免诏】
这故事讲到这儿啊,民间的记录就不太一样了。有些小说里写着,尹嘉铨就这么被处死了,人没了;不过呢,大多数人都这么说,乾隆下了绞立决的命令后,没几天又改主意了,把尹嘉铨的死罪给免了。
据说啊,出现这么个戏剧性的变化,是咋回事呢?原来是乾隆下了诏书之后,专门派人悄悄去查看尹嘉铨的情况。
行刑前,照老规矩得给死刑犯送上断头饭。尹嘉铨看到那丰盛的晚餐后,就明白自己的日子到头了。这时候,他倒是清醒了,读书人的那份傲气又回到了他身上。
这有个 70 岁的老臣,面对那丰盛的断头饭,人家既没哭着喊着,也没在那暗自难过,特别淡定地把自己衣服帽子整好,不慌不忙地吃了两块肉,还喝了三杯酒。
随后,他就跪在那儿了,冲着紫禁城的方向,实实在在地磕了三个响头,嘴里还念叨着“老臣知道错了,对不住陛下”这样的话。
当天晚上,监视尹嘉铨的人就把他的一举一动完完整整告诉了乾隆。乾隆听了报告后,微微一笑。
接着就派人把尹嘉铨带进宫,把他的所有罪状都念给他听,到最后突然说不用他死了,让他回老家去。
听到这话,尹嘉铨心里踏实了些,明白自己好歹算是把命保住了,赶忙跪在地上,一个劲儿地磕头谢恩。
乾隆不慌不忙地问尹嘉铨今后有啥打算,这时候,尹嘉铨好像突然开了窍,张嘴就说自己回家后,每天都会为乾隆祈祷祝福,哪怕到了八九十岁,也一天都不会间断这个事儿。
乾隆听完这话,哈哈大笑着说:“你还想活到一百岁啊?”说完,他摆摆手,让尹嘉铨退下了。
可尹嘉铨并没像他自己讲的那样,都到了八九十岁的年纪了,还在给乾隆祈求福运呢。
他回老家后没多久,就因为生病走了。估计之前那些事儿,对这位特别在乎面子的老儒生打击太严重啦。
【乾隆为何轻轻放下】
好多人在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里都犯嘀咕,乾隆咋最后就高高抬手、轻轻放过,饶了尹嘉铨的大罪呢?
实际上,乾隆本来也没非得要杀尹嘉铨,这所谓的“文字狱”差不多就是硬往上靠。乾隆心里跟明镜似的,他明白英廉那些人就是想让他消消气,所以才使劲给尹嘉铨安罪名。
再者说,乾隆到了岁数大的时候,就有意地把“文字狱”那方面的惩处力度给放宽些了,为啥呢?因为他想给后人留个好名声。
其次呢,乾隆要惩处尹嘉铨,这事儿跟之后的文字书籍内容没啥大关系,主要是他自己擅自给他爹请封谥号。
这权利那可是皇帝独有的,要是在这方面松了劲儿,文臣们就会一个接一个地跟着学样儿。
在这当中,文臣的权力会慢慢去侵犯皇帝的大权,像明朝后期,就有“东林党”势力特别大的状况。乾隆呢,对“东林党”那是特别讨厌,还多次公开说东林党是明朝灭亡的原因。
所以呢,尹嘉铨露出这种苗头后,乾隆得赶紧把这事儿给压下去。乾隆甚至直接把他判了极刑,就是要让文臣们明白,这个权利是一点儿都不能碰的,谁要是有类似的念头,趁早打消算了。
一帮文臣被乾隆“杀鸡儆猴”的做法吓得不敢吭声后,乾隆的目的就算是达成了。到了这时候,尹嘉铨的死活其实没那么重要了,不过乾隆念着他以前对文教方面有些功劳,就很干脆地把他给赦免了。
【结论】
在清代的那些统治者里面,乾隆的帝王手段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他在权术方面的把控和运用,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好多时候都跟那羚羊挂角似的,让人找不着痕迹。
这一点在处置尹嘉铨的事儿上那可是表现得极为充分。
总的来讲,尹嘉铨这结局那就是他自己作的,他这人熟读各种典籍,咋可能不清楚冒冒失失给人请封谥号是特别危险的事儿呢,就算是打着孝顺的旗号,那也很有可能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好多没啥本事还软弱的帝王都不准别人碰自己的权威呢,那乾隆可是把权力看得特别重的统治者,就更不可能让人侵犯他的权威啦!
【】
《春冰室野乘》,这是李岳瑞写的。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这是张宏杰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