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之前是早教重要,还是玩重要?对早教的误解,可能会害了孩子

棠妈育儿成长 2021-06-22 13:42:32

玩和早教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过一个“吸收性心智理论”,这种心智接纳一切,不评断,不拒绝,不回应。

孩子的成长就如同海绵吸水一般,孩子会对身边的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行吸收,不分好坏,水是什么颜色,海绵就会变成什么颜色,孩子的成长环境是什么,就会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对于孩子而言,玩耍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世间的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充满好奇和值得探索的。

早教对孩子而言不一定是负担

很多父母似乎有这样的思维误区,认为对孩子进行早教启蒙,孩子太可怜,太累了,丧失了童年和天性。

其实,求知是人的天性,成人对未知的事情尚且保持着好奇心,何况懵懵懂懂的小孩。

仔细观察孩子的成长过程,你会发现,孩子对于掌握一项新技能(如:翻身、爬、走、学说话、自己吃饭等),是存在成就感和喜悦感的,学习和练习的过程,孩子也乐此不疲,不会吃但是偏要自己吃,不会走但是很想走。

而成人习惯将自己的固有思维套在婴幼儿身上,学习是辛苦的,玩就是快乐的。孩子自己还没喊累,父母就已经不断地和孩子灌输,学习很累,学知识很辛苦这样的想法了。

快乐也是有层次的,好吃懒做是低层次,求知是高级的快乐,比身体上的舒服、味蕾上的愉悦更长久,而且通过求知获得的愉悦感、成就感,是可以超过学习的苦和累。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做的是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获得高级快乐思维,而不是不断打击和破坏,沉迷于低层次快乐中。

早教不是给孩子灌输知识

有调研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等。

错误的早教认知,过度“鸡娃”产生的后果就是,孩子厌学年龄的不断下降。

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小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

父母记住,早教不是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结合一些玩具和游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激发出除学识以外的其他隐形能力,比如专注力、共情力、情绪管理、社交技巧等,是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伤仲永式”的天才。

七田教育研究所副社长七田真裕美女士说过:“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并拥有无限的才能和可塑性,只要懂得正确的引导方法,就可以自然地将孩子沉睡的能力唤醒”。

早教的目的在于抓住孩子的大脑黄金期,发育敏感期,给予孩子更多的信息刺激,如声音、颜色、动手能力、互动、合作等,唤醒孩子大脑中沉睡的力量。

寓教于乐是适合婴幼儿的学习方式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儿童智慧的起源》一书中,说过玩中学、学中玩”的概念。

玩是孩子的天性,而在天性中找到兴趣,发现天赋,并且引导孩子把兴趣变成坚持,就是父母该做的事。

早教的对象不仅是孩子,也是父母,你期待1周2次或3次的早教课程就能让自己的孩子变得与众不同吗?量变到质变总是需要积累。

早教重点其实更是在向父母分享育儿理念,让父母可以更懂自己的孩子,更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成长特性,这也是为什么,婴幼儿早教都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进行的,课后老师还会和你沟通孩子的一个表现情况。

当然,早教不一定非要去早教中心,大自然是最好的早教场所,亲子游戏、亲子共读都是很好的早教方式,愿意不断学习的父母也会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师。

你对早教有多少误解呢?玩和早教是不冲突的,你觉得呢?

1 阅读:753

棠妈育儿成长

简介:中级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