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金钱态度:孩子幸福的隐形掌舵者

我是小羽呀 2024-10-21 14:51:55

文|我是小羽呀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商店里看到一个精美的玩具,眼睛里闪烁着渴望的光芒,然而父母却皱着眉头说:“这东西太贵了,咱不买。” 或者 “别浪费钱,家里有类似的。” 孩子的表情瞬间从兴奋转为失落,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确实会深刻影响孩子是否有追求幸福的能力。很多父母在给孩子花钱时,反复强调生活的不易和赚钱的困难,甚至让孩子主动放弃心爱的东西。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内心产生深深的匮乏感和愧疚感。

比如有个孩子,看到同学有一个漂亮的文具盒,非常羡慕。但当他回家跟父母提起时,父母却说:“文具盒能用就行,买那么好看的干嘛?我们赚钱多不容易啊。” 孩子从此不再敢表达自己对美好物品的渴望。

当这种匮乏与愧疚难以忍受时,孩子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发展出三种人格模式,而这三种模式都会让孩子的幸福变得沉重而艰难。

第一种是吹毛求疵的挑剔王。当他们看到自己想要却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时,就会通过贬损、诋毁来让自己不喜欢、不想要。比如看到朋友买了新款手机,就会说这手机性能不好、容易坏、价格虚高。其实内心深处可能也渴望拥有这样一部手机,但因为小时候的经历,学会了用这种方式来平衡自己的内心。

这种挑剔的性格在人际关系中往往会带来很多问题。他们总是挑剔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让人觉得难以接近。而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能够欣赏和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样自己也能从中学习成长。

有个例子,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总是对同学的穿着、文具等挑毛病。同学穿了新衣服,他会说颜色不好看;同学用了新笔,他会说不实用。渐渐地,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玩了。

第二种是报复性消费的购物狂。因为小时候的欲望从未被满足,长大后一旦有了经济条件,就会疯狂购物。比如有个女孩,小时候家里不给零花钱,想买零食都被说馋。有一次外出活动口渴得厉害,却因为没钱买水,请求同学让喝一口还被嘲笑。长大后,她每个月都要买很多零食,即使有些都过期了也控制不住。

还有一些人,小时候没有像样的衣服、文具,长大后就不停地买。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也有类似的经历,更是疯狂给孩子买东西,家里堆满了孩子根本用不完的衣服。

这种报复性消费其实是在填补内心的匮乏感。但这样的行为并不能真正带来幸福,反而可能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第三种是轻视自己的自卑者。有匮乏感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美好事物,愧疚感又让他们继续贬低自我价值。比如一个女孩,从小到大父母都没给她过过生日,也没有漂亮的衣服穿。同学约逛街都不敢去,零花钱都是从伙食费里省出来的。长大后,别人对她稍微好一点,她就会奋不顾身。

这种自卑不仅影响亲密关系,还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友情中,别人一句问候都能让她感动不已。而很多女孩被渣男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太匮乏,别人一点虚假的柔情蜜意就能让她们感动得要死。

真正的富养孩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痛快地满足孩子;无法满足时,坦然真实地告诉孩子。这样孩子才能自信,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被富养的孩子,看到自己想要而无法拥有的东西,会欣赏其美好的部分,忽略瑕疵。在人际关系中也会更受欢迎,因为他们能发自内心地欣赏别人,别人也会回馈他们。

而不是像有些家庭,在孩子身上疯狂砸钱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却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和陪伴。这样虽然花了钱,但亲子关系却会变弱。

真正的富养是投入时间和情感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内心富足、自信。只有这样,孩子才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对待金钱的态度,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呢?我们是在培养孩子的幸福能力,还是在无意中给他们的幸福之路设置障碍呢?

0 阅读:6

我是小羽呀

简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