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吼大叫,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家长必看

我是小羽呀 2024-10-30 14:59:31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一进门就听到朋友对孩子的大声吼叫:“你怎么又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说了多少次了,赶紧收拾好!” 孩子满脸惊恐,手忙脚乱地开始捡玩具,眼里还噙着泪水。那一刻,整个房间的气氛都变得紧张而压抑。

这样的场景或许在很多家庭中都不陌生。在一个常常充斥着大吼大叫的家庭环境里,孩子的内心世界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孩子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他们不知道父母的怒火什么时候会再次被点燃,总是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就像朋友家的孩子,在被吼叫的瞬间,那种惊恐的表情让人看了心疼。这种恐惧会逐渐侵蚀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失去安全感。

(一)对孩子心理的负面影响

家长的吼叫会让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据相关调查显示,长期被吼叫的孩子,有近 90% 会出现性格自卑、不自信的情况。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智尚未成熟,三观也处于摸索和树立阶段。家长的吼叫容易让他们对自我认知产生错位,不断怀疑自己。

有些家长在吼叫孩子时会说出伤人的话,如 “你这个狗东西、你真是太蠢了” 等,这会让孩子变得敏感、多疑,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尊重,从而导致自尊心受损,这种情况可能一直影响到他们的成年生活。

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恐惧感,进而影响亲子关系,可能会疏远父母,避免与他们交流。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紧张不安的状态下,还可能会担心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长期下来可能会导致焦虑症。

(二)对孩子行为的不良影响

孩子可能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当孩子意识到父母要生气或是要打他的时候,他会立马认错和说好话,让家长觉得孩子很乖巧懂事,这其实反映了是一种 “讨好型人格”。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对别人的情绪表现得极为敏感,会非常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委曲求全来讨得他人的欢心,活得很累。

孩子长大后也容易模仿父母的吼叫行为,变得暴躁。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表明,朝孩子大吼大叫的后果,跟打骂、侮辱孩子一样,都会提高应激激素水平,从而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

孩子的言语智商很低,语言潜能得不到开发,这其实是因为父母长期的吼叫,让本应逐渐减少的左侧颞上回的灰质体积增加,而这个区域和孩子的语言智商有关,最终让孩子不能发挥出正常的语言潜能。

如果孩子处于经常被吼的状态,大脑便会启动 “逃生机制”,当孩子不喜欢你的时候,你所有的教育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孩子的心门是关闭的。

二、吼叫教育为何无效

(一)超限效应与大脑逃生机制

孩子在长期被吼叫后会产生超限效应。就如同心理学研究中提到的,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内心就会滋生不耐烦、逆反的情绪。家长频繁的吼叫对孩子来说就是过度的刺激。

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而暂时听话,但随着次数的增加,孩子会习惯这种高强度的 “刺激”,看似在听家长吼,实际上早已神游万里。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家长反复唠叨、吼叫孩子去学习,孩子却充耳不闻,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同时,大脑会启动逃生机制。当孩子感到强烈的恐惧、威胁时,大脑会像进入紧急状态一样,精神紧绷,时刻准备逃避灾难。家长的吼叫会触发孩子的这种机制,当我们冲着孩子吼的时候,孩子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家长在说什么道理,只会用 “下次不敢了”“我错了” 等话语来尽快结束家长的责骂,以便逃离这种令人恐惧的场景。这就导致家长的教育无法真正传达给孩子,自然也就无法达到教育效果。

(二)破坏亲子关系

家长的吼叫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抗拒心理。孩子会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不爱自己,从而在情感上与家长产生距离。这种抗拒心理会使教育变得异常艰难,因为孩子不再愿意听从家长的教导。

当家长吼叫孩子时,孩子可能会在心里筑起一道墙,将家长的话语和关心都挡在外面。比如,家长在吼孩子为什么成绩不好时,孩子可能会想 “反正你也不喜欢我,我为什么要努力”。这样的心态会让孩子对学习和成长失去动力,也会让家长的教育努力付诸东流。

而且,长期的吼叫会破坏亲子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孩子可能不再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生活、想法和感受,亲子之间的沟通渠道也会逐渐关闭。没有了良好的沟通,教育就无从谈起。亲子关系的破坏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也会给家长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三、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情感链接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使用温和的语气至关重要。当我们以温和的态度与孩子沟通时,他们会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愿意打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比如,我们可以用 “亲爱的,我们来聊聊今天发生的有趣事情吧” 这样的话语开头,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支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与孩子建立起情感共鸣的桥梁,增进亲子关系。

(二)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是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保持耐心和关注,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我们可以问 “你今天在学校遇到了什么开心的事情呀?” 或者 “你为什么觉得这件事情让你不开心呢?” 当孩子表达时,我们要给予理解和支持,让他们知道我们在乎他们的感受。这样,孩子会更愿意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也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

(三)正向激励

明确正确的行为,并及时用具体的语言和行动表扬孩子,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当孩子主动整理房间时,我们可以说 “宝贝,你今天把房间整理得这么整齐,真的很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同时,可以给予孩子一个小奖励,如一个小贴纸或者一个拥抱。这样,孩子会明白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并且会继续保持。

(四)其他有效方法

用陈述语气代替责骂,如 “翻别人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别人会不开心的”,而不是 “去别人家不要乱翻东西,否则我就会狠狠揍你”。用示弱代替不耐烦,“孩子,妈妈不是超人,累了也要休息,你让妈妈休息一会!” 代替 “你自己玩去,不要来烦我”。用和谐语言代替威胁,“垃圾要扔进垃圾桶,要不我们家里就会变成垃圾堆,多脏呀!” 代替 “垃圾桶在哪里,你没看到吗?赶紧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用拟人化语言代替批评,“孩子,你知道吗?冰箱里的食物非常怕热,所以一定要记得把冰箱门关上哦!” 代替 “怎么又不关冰箱门,跟你说了多少次了,真不长记性!” 用建议性语言代替唠叨,“孩子,你来和妈妈一起收拾干净,下次一定要加倍小心了。” 代替 “怎么又把水弄洒了?做事怎么这么不小心!”

写心情日记是控制脾气的好方法。记录下情绪波动的原因及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积极应对并做出改变。当我们感到要对孩子发脾气时,可以先停下来,拿出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然后深呼吸几次,再去与孩子沟通。

尊重孩子,说话语气温和,给孩子做好榜样。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温和有礼,我们自己就要做到说话语气温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例如,在与孩子讨论问题时,我们可以用平等的语气,而不是命令的语气。

学会情绪管理,了解孩子的需求,合理控制情绪,多与孩子互动交流。当我们感到情绪激动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暂时离开现场等方式来控制情绪。同时,我们要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多与孩子互动交流,如一起玩游戏、做手工等,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减少冲突的发生。

自我安慰、深呼吸、找准孩子需求、同理心,减少对孩子吼叫。当我们要对孩子发脾气时,可以先自我安慰,告诉自己 “孩子还小,需要我们的耐心教导”。然后深呼吸几次,让自己冷静下来。接着,找准孩子的需求,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们的感受。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孩子的吼叫。

恩威并施、物质奖励法、伪装示弱法、平等交流、极端法等科学教育手段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恩威并施可以让孩子既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又知道行为的界限。物质奖励法要适度使用,避免孩子养成依赖物质奖励的习惯。伪装示弱法可以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增强责任感。平等交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更愿意与我们沟通。极端法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但要注意方法和尺度,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我想说

吼叫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多方面且深远的,无论是对孩子的心理还是行为都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家长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吼叫教育,转而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孩子相处。

树立榜样是关键。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们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成为孩子良好行为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一个充满爱和尊重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如夫妻间的和睦、亲子间的亲密互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稳定的基石。创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明确家庭价值观,打造正面家庭文化,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引导。重视教育,为孩子提供适应其发展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同时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鼓励孩子尝试与探索,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家庭决策和日常活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设定合理期望,关注孩子的进步和成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鼓励他们表达情感、分享感受,在孩子遇到困扰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确保家庭环境的安全性,教育孩子注意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为孩子提供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和被支持。

大吼大叫的家庭环境难以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0 阅读:16

我是小羽呀

简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