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说过那个"螺蛳粉之城"竟是中国车都?你知道曾经叱咤风云的柳州如今遭遇了什么困境吗?
一个曾经工业产值突破5000亿、汽车产量全国前三的城市,怎么会在短短几年内GDP增速跌至负1.9%?是什么让这座工业老兵被"榨干"?又有什么路径能让它重振雄风?
曾经的西南工业之王怎么了?还记得那个"宏光MINIEV能装下一头牛"的网络段子吗?这款被称为"神车"的五菱,正是出自柳州。在疫情期间,这台不到3万元的小车一度月销近5万台,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让柳州这座城市站上了全球汽车产业的舞台。
然而光环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宏光MINIEV每台车只赚89元。没错,你没看错,就是89元,连一顿还算像样的火锅钱都不够。对比之下,比亚迪的单车利润已达到上万元,吉利、长城等也纷纷向20万级市场进军,柳州的汽车产业正面临被远远甩开的危险。
数据显示,2023年柳州GDP增速跌至-1.9%,在全国百强城市中的排名从第83名下滑至第87名。更令人担忧的是,2022年柳州固定资产投资下降7%,而同期广西首府南宁却增长了3.1%。
曾经柳钢是当地的"顶梁柱",2022年产值高达1311亿元,但现在70%的产能已经分流到了防城港,柳州本地基地大幅减产,这对当地GDP无疑是重创。
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困境?翻开柳州的"病历",我们能看到几个明显的"病因"。
首先是产业转型的"慢半拍"。柳州汽车产业长期以来聚焦在低端燃油车领域,当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全力冲刺新能源赛道时,柳州的车企们还在犹豫观望。2022年柳州汽车总产值仅下降0.3%,看起来还能"死扛",但这个时候全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30%。等五菱终于推出了宏光MINIEV,虽然销量不错,但利润薄如蝉翼,远不足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是资源错配带来的内耗。柳钢搬迁到防城港看似是"向海图强"的明智之举,但实际上暴露出了产业布局的问题。柳钢90%的铁矿石依赖进口,位于内陆的柳州运输成本比沿海地区高出30%左右。搬迁后虽然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也导致了柳州本地减产,形成了一种"左手给右手"式的内耗。
再者是政策资源争夺的失利。在广西"强首府"战略下,南宁吸纳了大量资源,柳州争取重大项目的难度大增。
最后是人才与创新的"双荒"。柳州高新技术企业仅有14家入围广西百强,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近乎空白。研发投入强度仅1.2%,远低于全国平均的2.5%。
老工业城如何自我突围?面对困境,柳州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积极寻找突围之路。
在传统产业上,柳州正努力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上汽通用五菱实施了"一二五工程",开始押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虽然宏光MINIEV利润低,但它培育了市场,建立了先发优势,接下来五菱正计划推出更多高端产品。
钢铁业方面,柳钢虽然将大部分产能转移到了防城港,但柳州本部正在向特种钢转型,瞄准军工、航天等高端领域的空白市场。这种"腾笼换鸟"的思路,或许能为柳州钢铁产业注入新活力。
在新兴产业方面,柳州也在积极布局。优必选在当地落地了人形机器人Walker S的生产线,新能源领域的阳光新能源、嘉泽储能项目也已落地。虽然目前这些产业的体量还不足以弥补传统产业的下滑,但至少点亮了希望之灯。
最有意思的是柳州的螺蛳粉产业。谁能想到,这个臭名远扬的地方美食,如今已经形成了750亿元的产业链收入!虽然它还不能完全扛起柳州经济的大旗,但作为一个城市IP,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超柳州的工业产品。每年数百万游客慕名前来品尝正宗螺蛳粉,间接带动了当地旅游、住宿、购物等多个行业发展。
关于柳州的发展路径,存在很多争议。
有人认为,五菱应该坚守低端市场,毕竟这是柳州汽车产业的生存底线,养活了10万产业链工人。但也有人觉得,89元的单车利润实在太低,必须向高端化转型才有出路。
柳钢搬迁一事也争议不断。柳州人心痛于70%产能被"带走",感觉工业脊梁被抽空。但从经济学角度看,沿海布局确实是钢铁企业的生存必需,柳州或许应该接受现实,聚焦高端钢材发展。
至于螺蛳粉产业,乐观者认为它有望成为下一个"重庆火锅",带动整个城市的文旅发展;而悲观者则指出,食品业税收贡献有限,难以支撑一个工业城市的发展野心。
其他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启示柳州的困境其实是中国众多老工业城市的缩影。放眼全国,沈阳、鞍山、包头等城市都曾面临类似挑战,有的成功转型,有的则持续低迷。
以哈尔滨为例,作为老牌工业基地,它在传统产业衰退后积极发展冰雪经济、航空航天等新产业,如今已经走出低谷,重新焕发活力。而鞍山这座"共和国钢都"则因转型不力,持续在经济排名中下滑。
柳州如果想要成功转型,或许可以从"广西柳州"迈向"东盟柳州"。柳州距离越南边境仅400公里,可以积极打通东南亚市场,将汽车、机械等产品销往东盟国家。
并且打造"人机协作"的智能制造高地。柳州有着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如果能将这一优势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结合,有望在智能制造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深挖"螺蛳粉+"的潜力。螺蛳粉已经成为国民级美食,柳州可以围绕这一IP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包括食品研发、文创产品、旅游景点等,形成多元化收入来源。
工业老兵的涅槃重生之路柳州的困境,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期的阵痛。当传统产业的红利逐渐消退,当新兴产业尚未成长起来,许多城市都会经历这样的"青黄不接"阶段。
但柳州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汽车+钢铁+机械"三张王牌加上螺蛳粉这张新牌,构成了相当完整的产业基础。只要鼓足"向死而生"的勇气,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厂,让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柳州完全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再造一个"新柳州"。
对于柳州这座工业老兵来说,眼下的困境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当它完成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当它找到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一个更加强大的柳州必将重新崛起。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被"榨干"的工业城市,终将迎来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