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我大姨家热闹非凡。
两个表哥带着表嫂和各自的一儿一女,还有一个表妹带着妹夫和儿子,全都回老家过年了。
一大家子13口人,每天的饭都得大姨一个人操持。
今年没有年三十,阴历二十八晚上大家就都回去了。也就是说,从二十八晚上开始,一直到大年初六大家走,这中间至少7天时间,21顿饭,顿顿大姨都得准备13个人的餐。
早餐还没结束就得准备午餐,午餐还没结束又得准备晚餐,大姨夫平时不怎么做饭,到了这时候也只能打打下手。
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平时工作忙,过年时候只想安安心心在家躺平受人侍候,根本不下厨房。
这个年基本上就靠大姨一个人撑起来了。
大年初三,人都还没走,大姨就累病了。
01、过年看似全家团圆,却是老人在“渡劫”这样的场景,在农村并不少见。孩子们一年到头不回家看一次父母,过年回一次家,为了侍候好孩子们,老人不惜出钱出力,最终累倒。
这样的“年”意义何在?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过年回家是一种“放松”和“享受”,一年到头在外打拼,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过年成了难得的休息机会,于是,回到家后,很多人选择“躺平”,把所有的家务和琐事都交给父母,自己则沉浸在手机、电视和聚会的世界里。
在他们看来,过年就是“被照顾”的日子,父母理所应当地承担起所有的责任。
然而,这种理解忽略了“年”的另一层意义——责任与回馈。
过年不仅仅是团圆和享受,更是一种亲情的双向奔赴,父母一年到头盼着孩子回家,不是为了让自己更累,而是为了看到孩子的笑脸,感受家庭的温暖。
但如果这种温暖变成了单方面的付出,甚至让父母身心俱疲,那么“年”的意义就被扭曲了。
02、真正的“年”应该怎么过?首先,年轻人应该理解老人的辛苦。
老人们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从前,长时间的操劳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负担,我们应该体谅他们的不易,尽量减少他们的负担。
回家过年可以主动询问父母需要帮忙的地方,而不是等着他们开口求助。
其次,年轻人应该主动分担家务。
过年回家,不仅仅是享受家庭的温暖,更应该为家庭出一份力,做饭、洗碗、打扫卫生,这些家务活不应该全部落在老人身上。
大家一起动手,不仅能减轻老人的负担,也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再者,合理安排时间也很重要。
过年期间,大家都有很多活动,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让老人连续几天都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适当安排一些休息时间,让老人也能享受过年的乐趣。
最后,提前准备也是减轻老人负担的好方法。
可以提前商量好菜单,准备好食材,甚至可以在外面订一些半成品,减少老人在厨房的时间。
这样,老人既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又不会因为过度劳累而倒下。
03、重新定义“年”:从“被照顾”到“共同承担”年轻人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对“年”的理解。
过年不仅仅是一个放松的机会,更是一个表达感恩、回馈父母的时刻,我们可以通过实际行动,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而不是让他们在忙碌中度过一个疲惫的年。
比如,可以提前和兄弟姐妹商量好分工,谁负责买菜,谁负责做饭,谁负责打扫卫生。
也可以给父母准备一些小礼物,或者带他们出去吃一顿饭,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的幸福。
最重要的是,要让父母知道,他们的付出是被看见的,是被珍惜的。
过年是全家团圆的时刻,但不要让这个时刻变成老人的“渡劫”。
年轻人应该多关心老人,多分担家务,合理安排时间,提前做好准备,让老人也能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年。这样的“年”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年味,不仅仅是饭菜的香味,更是亲情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