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柯塆这地方,被称为浙南革命的心脏,在泰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解浙南革命史的人必然知道白柯塆在浙南革命中的地位。
1935年,刘英和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白柯塆与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会师,随后就在白柯塆成立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粟裕带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之后,刘英就留在了泰顺、瑞安、文成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经过浙南特委多年的努力,成立浙南游击纵队,解放了温州城。也就是说温州是依靠自己的武装力量解放的中型城市。
外公所在的村庄叫箬垟村,是泰顺进入瑞安的必经之地,位于泰顺与瑞安交界处的山顶一侧(文成县于1948年成立)。箬垟村距白柯塆直线距离仅15公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当初的泰顺县国民政府警察局在箬垟村长期设置哨卡,并且还有便衣队在活动,伺机抓捕从白柯塆出来的联络员。外公曾经告诉我,曾经有两位联络员被抓获后,在距家门口不到50米的那座桥上,当着全村人的面,被砍去了脑袋。

那时候,才十五六的外公,还在家里放牛。在偏僻的山谷中放牛时,外公经常能遇到想穿过哨卡的共产党联络员。善良的外公,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以放牛为借口,以“摆渡”的方式,帮联络员把书信情报带出哨卡的另一头。有好几次,外公把书信情报塞进竹鞭做的放牛鞭子的竹节中,顺利地穿过了哨卡。
外公多次帮忙递送情报的消息被党组织知道之后,便动员外公入党,还派人送来一份入党申请表。
外公拿着入党申请表回家与家人商量的时候,外公的母亲含着泪问外公:“我就你这一个儿子,你要是被抓住了,就在家门口的桥上被人砍头,我该怎么办呀?”外公三代单传,对母亲非常孝顺,看到母亲老泪纵横,二话没说,就把入党申请表塞进了放牛鞭的竹节里,第二天就把表格交还给党组织。外公因此错失了参加革命队伍的机会。无独有偶,我的五伯父曾经是一名联络员,他也因为家庭原因错失了加入革命队伍的机会。

1936年春,中共瑞泰边联络站在坦岐村建立。并把瑞(安)、青(田)、泰(顺)县委的驻地也设在坛岐村。坛岐村就成立革命老区,刘英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他多次去过坛岐村指导工作。现如今,刘英纪念馆就矗立在飞云江南岸,远眺坛岐村。
坛岐村位于飞云江的北岸,正对着南岸珊溪镇,距我奶奶家只有5公里。
据说当时开药店的爷爷,因身体虚弱,经常让十五六岁的五伯父,去珊溪镇上购买生活物资。五伯父经常出入坛岐村,引起了坛岐联络站人员的注意,并其发展为联络员。大字不识的五伯父帮助联络站送了好几次情报。

五伯父曾经告诉我,他与联络站和瑞青泰县委的人员都混得很熟,大家都叫他小鬼。新中国成立前夕,瑞青泰县委准备在青田、景宁分设县委。其中一位领导模样的人曾经让我伯父跟他一起去青田,因为这位领导觉得虽然我伯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为人很机灵。因此,在浙南各县成立党组织,招兵买马的时候,想把五伯父带到丽水。
当初奶奶虽然生了九个孩子,但是我的大伯,跟随国军一路“转进”到了海南岛(后来才知道去了台湾),二伯因为参加了浙南游击纵队一直下落不明,三伯因为在村里一次纠纷中被迫远走他乡逃到了泰顺百丈口镇学手艺。如果即将成人的五伯父又去景宁,那家里剩下的都是嗷嗷待哺孩子。因此,奶奶就打消了五伯父的想法。
我的外公和五伯父原本可能成为离休干部,然而机会错失之后,在家当了一辈子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