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国产AI新星DeepSeek发布了其中医大模型,再次点燃了“AI中医”的热情。 仿佛一夜之间,AI医生就能“望闻问切”,妙手回春,解决看中医排队难、专家号难求的痛点?
但现实恐怕要给这份热情浇一盆冷水。 当AI真的要拿起中医的“听诊器”——“望闻问切”时,却发现自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AI中医很“聪明”,但“望闻问切”是另一回事
不可否认,AI 在中医领域已经展现出惊人的潜力。 DeepSeek 等大模型,通过海量中医古籍、医案、药方等数据的学习,已经能做到:
辅助开方: 根据患者症状,快速检索和推荐经典方剂,提高开方效率。智能辨证: 基于数据分析,辅助医生进行证型判断,减少误诊率。病历分析: 快速分析患者病历,提取关键信息,辅助医生全面了解病情。这些 “AI技能” 确实能大大提升中医诊疗的效率和标准化程度。 但中医的精髓,恰恰在于“望闻问切”这四个字。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采集,更是医生与患者面对面,通过感官和经验进行的 个体化、动态化 的诊断过程。

“望”诊:隔着屏幕,AI如何“察色观神”?
中医“望诊”,讲究“察色观神”,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来判断内在的健康状况。 这需要医生高度的 主观判断和经验积累。
对于AI来说,即使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患者的面部图像,但:
光线、角度、清晰度 等因素都会影响图像质量,造成“望诊”信息失真。“神” 这种更为主观和动态的状态,AI 更是难以捕捉和理解。舌苔 的细微变化,例如苔色、苔质、苔垢等,AI 能否精确识别和分析,仍是未知数。“闻”诊:没有“鼻子”,AI如何“听声嗅味”?
中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例如通过患者的语声、咳嗽声、呼吸声,以及身体的气味,来辅助诊断。 这同样依赖于医生的 感官敏锐度和经验判断。
AI 可以通过麦克风采集声音信息,但:
环境噪音、录音设备 等因素会干扰声音采集的准确性。“嗅味” 对于AI来说,目前几乎是空白,电子鼻技术在中医“闻诊”的应用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声音和气味 背后蕴含的复杂信息,例如情绪、精神状态等,AI 能否真正“听懂”和“嗅懂”,仍然存疑。“问”诊和“切”诊:缺乏“人情味”的AI,如何“交流”和“触诊”?
“问诊” 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病情、生活习惯等,来获取诊断信息。 “切诊” 则是医生通过触摸患者脉搏、身体部位,来感受身体的细微变化。 这两者都强调 医患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AI 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问诊”,但:
缺乏“人情味” 的AI,难以建立患者的信任感,患者可能不愿意完全坦诚地描述病情。“切脉” 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目前的AI “触诊”设备还难以精确模拟人手的感觉,更无法捕捉到脉象的“弦紧”、“洪大”、“细弱”等微妙变化。中医“切诊” 不仅仅是触摸脉搏,还包括对患者身体其他部位的触诊,例如腹诊、按压穴位等,这些都需要医生灵活的手法和经验判断,AI 目前难以完全替代。
AI中医的未来:辅助医生,而非取代“望闻问切”
当“AI医生” 无法真正“望闻切”时,我们应该反思: AI 中医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或许,AI 中医的正确打开方式,并非是取代传统中医,而是 作为医生的“神助攻”。 它可以:
提高效率: 辅助医生快速处理重复性、标准化的工作,例如病历分析、方剂检索等,让医生有更多时间专注于更需要经验和判断的 “望闻问切” 和个体化治疗。辅助学习: 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年轻医生学习和掌握中医经典理论和经验,缩短学习曲线。扩大服务范围: 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AI 中医可以作为辅助工具,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结语:
DeepSeek 等AI大模型的出现,为中医发展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望闻问切” 是中医的灵魂,也是AI目前难以触及的领域。 与其期待 “AI医生” 完全取代中医,不如拥抱 “AI助手” ,让科技更好地赋能中医,服务于人类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