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国内与国际局势虽稍稍平复,但霸权主义国家的野心却未曾停止碰撞,世界局势就像沾了水的宣薄纸张——触之即破。
中央党组织与伟大领袖毛主席,自然也对国际形势有着深刻且清醒的认知,于是,原子弹的研发工程便应运而生,以毛主席提出的积极防御策略为思想起点,我国的原子弹研发计划也正式打响了发令枪。
中国科学院的中坚力量、九三学社的知识分子,还有放弃了外国高额聘金,毅然回国投身于国家建设的那些留学海外的精英人才,他们几乎一瞬间便“人间蒸发”,共同聚集在了我国西北地区的戈壁荒滩之上。
这些国家与民族的英雄们,都承受着与家人分离的相思疾苦,也经受着戈壁的狂风与黄沙,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用远远落后于其他大国的科技条件,打破了世界巨头的核武垄断,为中国铸造出了一副坚硬的武装铠甲。
而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便是这群伟大志士的领头人,我国核能武器理论的先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者——邓稼先。
历代尽荣光的邓家人
关于邓稼先的家世,可以追溯到其六辈之前的1743年。
清初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集六朝碑篆之精气于一身的邓石如,便是邓稼先的六世祖,邓石如的篆书印刻技艺十分高超,为我国篆书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再说到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邓以蛰继承了先辈的翰墨之风,且达成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生成就。
邓以蛰毕其一生,倾力投身于绘画领域,且在艺术本身之外,邓以蛰还统筹梳理了绘画艺术与绘画历史之间的文化脉络,这使得画艺、学术、历史三位相连。
邓以蛰此举,不仅为我国现代美学历史构建起了系统的学术理论框架,还使得我国的艺术文化在战乱时期不至于消亡殆尽。
邓家长久以来所积累的物质根基,传承近200年,而邓氏后辈也将其先辈那不怕劳苦,执着追逐心中方向的坚定意志继承了下来。
而邓稼先,便是家族历代中极为优秀的典范。
师夷长技·一心为国
邓稼先生于1924年,未满一岁时,便随母亲从家乡安徽来到北平,邓稼先13岁时,北平沦陷,在那两年之后,邓稼先所就读的那所由侨胞助办的中学,也无奈停办。
邓以蛰立刻调动人脉资源,将邓稼先送往昆明,那里有一所因国民政府高校内迁政策,而建立起的一所具有战争应对措施性质的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在那里,邓稼先接触到了物理知识,虽然还是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但邓稼先也正式地迈出了他振兴民族大路的第一步。
1945年8月,在日军宣布投降,国际形势逐渐平稳之后,西南联合大学也正式宣布解体,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人才,知识分子也陆陆续续的返回到了各自的故乡。
但邓稼先却没有走上返乡的道路,而是加入了昆明当地的党组织,虽然是民众自发的外围小组织,但邓稼先也没带有恃才自傲的不良态度,他积极参与组织活动,深刻体会着民主的精神。
不论是在北平的十余年时光中,还是在昆明求学的日子里,邓稼先始终被爱国主义所熏陶,受救国运动所触动,其稚嫩的心中,早就根植下了一株名为振兴祖国的理想种子。
一年后,邓稼先接到了北京大学的邀请,于是便回到北平任职其物理专业系别的助教老师。
就这样,邓稼先在北平生活了一年,在这一年中,邓稼先也觉悟了更深刻的意识层面——“师夷长技以致夷”。
这才是当今中华民族,最为需要的思想及行动核心,于是邓稼先便决定要走出国门,他要学习外国更尖端更高超的科技知识,并将其用之于武装自己的国家。
才学出众的邓稼先,轻松通过了那年的赴美深造的选拔,进入了号称“百利世界”的工程学圣殿——美国加州普渡大学。
在那里,邓稼先接触到了彼时世界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他似是一头“下山的饿虎”,在书本上、在课堂里疯狂地吞咽知识,在宿舍里,在实验室中精细的将知识消化,变通于实际。
邓稼先在学术和专业应用的道路上可谓是一骑绝尘,不出两年便修满了毕业学分,成为了当时攻读耗时最短且年龄最小的博士。
那时,邓稼先便已了然,是时候要回归祖国了!
面对美国政府糖衣炮弹的挽留攻势,邓稼先没有动摇半分,在礼貌的谢绝后,便立即踏上了归国的飞机。
两弹元勋邓稼先·用生命铸造出国家的利矛坚盾
新中国已经成立一年有余,刚刚回到北京的邓稼先,立刻联系自己当年的物理导师,并与另外几名物理教授,开始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物理领域的研究。
之后,在邓稼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两年后,主管国家核能武器及工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的高层领导,找到了邓稼先,一番密切交谈之后。
邓稼先便匆匆告别了妻子孩子,来到了黄沙蔽日的西北大戈壁,参与进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工作中。
在我国以“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内容为主题的诸多影视作品中,便十分形象且真切的将“两弹一星”工程中的艰辛苦楚传达给了电视机前的我们。
经历万般艰辛之后,在我国建国后的第5494天,我们拥有了属于我国自己的核武器,海外大国弥漫于我国全国上下的核武器威慑,也随着罗布泊地区的那声爆炸声的响起而烟消云散。
作为主设计师的邓稼先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由的使命,但邓稼先并没就此带着光环和荣誉退居幕后,而是转身便投入进了氢弹的制造工程之中。
接到党中央指示,邓稼先要与其共同研发原子弹的物理专家于敏再次合作,并由他们二人率领研发原子弹时的原班科研成员,再次承担起我国氢弹的研发任务。
有了原子弹的设计经验,科研团队仅耗时不到三年,邓稼先和于敏所带领的团队便成功完成了氢弹的引爆试验,这也造就了原子弹和氢弹研发速度的世界之最。
结语
为国家民族奉献了毕生所学,牺牲了个人感情生活的邓稼先,却未能得到一个幸福安然的晚年。
1985年7月,邓稼先被紧急送往医院,在经受了近一年的病痛折磨之后,最终在其妻子徐鹿希的陪伴下离开了人世。
因受核辐射影响,邓稼先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核能量释放出的射线,将邓稼先的健康粉碎,这也导致邓稼先患上了直肠癌,而且全身大面积溶血的情况,也令其痛苦不已。
而最终,邓稼先因直肠癌导致的大出血,疼痛难忍死于妻子怀中。
邓稼先不顾个人安危,以消耗生命为代价,带队设计出的原子弹和氢弹,就像是被我们握在手中的长矛和盾牌一般,这也是我国能在世界上享受和平共同发展待遇的前提条件。
我们都应该牢牢铭记住这位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付诸一生,鞠躬尽瘁的伟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