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赖清德的一系列“出格”言行无疑让台海局势再度紧绷,而这一切却似乎并未得到美国的热情支持。赖清德将大陆直接视作“境外敌对势力”的言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试图激化两岸关系,并拉美国下水。
然而,美国的态度却显得相当冷淡,果断与这种挑衅行为划清界限。他们不仅在一场参议院听证会上明确表示“台湾并非美国的核心利益”,还直言若因台独问题与中国对立,将面临巨大的政治与军事损失。
从某种程度看,美国此番表态是理性之举。在战略上,他们深谙一旦卷入台海冲突,必然会遭遇难以承受的后果,不仅是军事上的,更包括全球供应链的破坏和金融市场的动荡。
当前的美国,似乎更乐于在幕后操控,而非直接参与一场可能无法控制的战争。这种明智的“风险评估”显然令赖清德的算盘落空。
赖清德的“冒险主义”、所作所为更像是一场赌博,却是在赌一个他根本没有把握的局。国际社会凭借自有的利益考量,绝不会轻易被某个地区政客的意图所左右。
赖清德的“激进行动”更多是为了迎合某些激进势力的呼声,却忽视了这可能让台湾成为一枚孤注一掷的棋子。
与此同时,赖清德在军事扩张上的决策也同样备受争议。此前与美达成的66架F-16V战机采购合同迟迟未见到交货迹象,引发多方猜测。这不仅关乎台湾的防务建设,也反映出美国在武器销售上的战略考量。
专家们指出,即便这些战机到位,也难以改变两岸军事实力对比。一旦冲突爆发,这些装备恐怕尚未发挥作用便会被迅速摧毁。因此,美国选择拖延交付,或是出于自身更长远的经济与战略利益考虑。
如今看来,美国在对台军售问题上的“拖字诀”,实际上隐藏着更深的战略意图。
他们试图通过控制台湾的军事需求,来维持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同时借助“保护费”的方式榨取台湾的经济价值,以求在不直接参与冲突的情况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
因此,眼下美国暂时扣留这批装备,仅仅是他们借以施压台湾,令其在军购、技术乃至政治上更加依赖美方的手段之一。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利用两岸关系紧张的现状,逼迫台湾在经济上缴纳“昂贵保护费”的背后,其实是一场精心计算的国际博弈。台积电被迫在美设厂投入大量金钱,便是“忍痛割爱”的一例。
即便如此,美国方面的胃口似乎仍未得到满足。他们希望台湾加大军费投入,以便进一步充实自己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
赖清德倚仗与美国“绑在一起”的策略,终究是一场豪赌。如果他不能意识到自己正在被逐步边缘化,只会将台湾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美国表面上的“友好”与“支持”并不能确保台海危机时候的有效援助,赖清德的处境将愈发难堪。毕竟,在美国眼中,大洋彼岸的台湾或许只是一个可供榨取利益的对象,而非大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盟友。
再看赖清德的内部政策,他的做法更是引发了岛内的巨大分歧。高压手段不仅没有实现所谓的“强化安全”目标,反而激化了本已存在的社会矛盾,加上台军内部的动摇,直接敲响了民进党当局的丧钟。
扯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