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少数国家对海洋的关键战略地位有着深刻理解,美国和中国就是其中的两大巨头。近些年来,以太平洋为舞台的战略较量无疑是全球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在这场博弈中,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的动作让许多人坐立不安,而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的观点更是给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火上浇油。
帕帕罗在檀香山防务论坛上的讲话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的言辞中透露出一种压抑的紧迫感。他认为,解放军在台海方向的演习规模和频率日益增加,这种趋势令人不安。这些演习看上去不再像是为了日常训练,而更像是一次针对性极强的作战预演。换句话说,解放军可能正把这些演习作为潜在军事行动的“彩排”。
这种说法可不是一番空话。实际上,解放军选择在这个敏感区域进行大规模演习时机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已然模糊了演习与实战之间的界限。
一旦局势升级,解放军完全有可能以“演习”的名义提前布局,为突袭做准备。相较之下,美方则面临情报上的黑洞状态——不能明确判断解放军的真实意图,从而陷入被动。
解放军的行事风格可以总结为四个字:迅速果断。一直以来,中国方面在台海问题上的态度就是“首战即终战”。一旦开战,就会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完成作战任务。
那么,这个“迅速”究竟有多快呢?根据外界的普遍看法,解放军可以在一至两周内完成对台的军事行动。而美军呢?即便五角大楼的调兵遣将速度再快,也需要相同的时间来做好准备。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美军才刚擦亮武器准备出发时,解放军可能已经在岛上晾晒胜利的旗帜了。
为了防止这种窘境变成现实,帕帕罗还提到了解放军在其他高技术领域的部署,其中包括战略轰炸机深入巡逻美军防空识别区,以及反卫星能力等。这不仅仅是地球表面上的对抗,在太空也同样如火如荼。
显然,中国正用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资源调配来迎接任何可能的挑战。这种扩展到海洋、到太空的战略让帕帕罗感到了不可小觑的压力。
然而,美国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应对中国的速度和策略。更严重的是,他们的自身装备补给链显得捉襟见肘。拜登政府在积极援乌的同时,将大量战备物资送到了乌克兰,导致美军的武器弹药库存出现了空窗。
虽然白宫随后批准更多资金试图扩大军工产能,但这个漏洞依然没有填上。军备充足是战略对抗的基石,而眼下显然并不牢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军工产能让人惊讶。尽管外界无法确切知道中国制造业的具体规模,但从全球工业生产总值来看,中国已经占有35%的份额,俨然成为现代世界的工业巨人。
如果翻看历史,你会发现这水平相当于80年前二战中的美国。这意味着一旦动员起来,中国的生产力将成为无可匹敌的战争机器,与二战时美国的角色如出一辙。
除了传统装备领域,人工智能和无人武器也成为中美博弈的新焦点。帕帕罗指出,人工智能是帮助美军破解解放军战略意图的“关键工具”,但这项技术的完善需要时间;至于人工智能能否在战争中真正扭转局势,目前仍然存疑。
另外,他的“地狱景观”计划让人侧目。这一计划强调利用无人机和无人船进行蜂群战术,以期在战争中重创解放军的水面舰艇。然而,帕帕罗试图推进的无人系统数量巨大,现在的美国军工体系显然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求。这种情况促使他呼吁进行国防体制改革,以适应未来战争。
那么,这一切的趋势指向何方?解放军的军事力量无疑在逐步提升,而美军则面临挑战。这种此消彼长的局势让帕帕罗不得不承认,他对中国抱有的担忧正在加剧。尽管五角大楼口头上重视和遏制中国,但在实际操作方面却迟缓不前。
与此同时,中国解放军的各类演习和训练活动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们不仅规模扩大,还吸取了俄乌冲突的教训,从而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武器方面,以歼-20战机为例,其年产量已突破百架,甚至有望超过美国F-35战斗机的生产纪录。这一切都证明了中国在军备上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