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真实的历史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公摊制带来的不公,呼吁取消公摊面积。
一些学者指出,公摊制有坏处也有好处,但目前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谋取更多利益,在“钻空子”。

面对人们对公摊制的不满与疑问,一些专家称现在实行公摊制度是为了“老百姓买房子的时候看着房屋面积大,更有满足感。”
近日有关取消房地产预售制度和公摊面积的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针对这一议题,专家认为,不能取消预售和公摊,而且适当的公摊面积能够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关于房地产行业,最令人诟病的就是公摊和预售了,并且我国关于公摊和预售的问题层出不穷。2018年4月,山东省的李先生预付购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可等到2021年9月交房时原本定下来的31%的公摊面积此时却变成了46%,原本的的大房子到手面积不到60平方米。

这样令人苦不堪言的制度不少专家声称“30%的公摊有利于提高民众幸福感。”
什么是公摊面积?
宋丹丹:公开贪污的面积。
没想到当年宋丹丹小品中的一句玩笑话道出了现在很多购房者的心声。
公摊面积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公摊面积是指房屋建筑中的公共部分面积,如楼道、电梯和公共设施等。专家认为,适当的公摊面积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社区设施,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公摊面积的存在有利于社区的公共管理和维护,也能够提高社区的整体品质和价值。

在房地产市场上,预售制和公摊面积一直是引发争议的两个问题。有些人认为,预售制和公摊面积是开发商的利益工具,损害了购房者的权益,应该取消或改革。但也有专家认为,预售制和公摊面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不能一刀切地完全取消,这种观点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预售制和公摊面积的利弊,以及一些专家所说的幸福感与它们到底有没有关系。
专家指出,取消预售将导致市场供需紧张,房价可能进一步上涨。预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供需关系,帮助开发商在项目建设之前获得预售资金,减轻了资金压力,同时也保护了购房者的权益。取消预售将使得房地产市场更加不确定,可能增加房价波动风险,对购房者不利。
众所周知,公摊就是指楼房中的一些非个人的,为大众服务的公共设施所需要的面积,比如我们常见的电梯、公共门厅、走廊、绿化带等等。正是因为这些公共设施不归个人所有,所以在房屋购买的时候它们的面积默认被按比例划分到每间房屋的面积中,从而形成了公摊面积这个说法。

然而,对于购买房屋的消费者来说,最令他们苦恼和关心的往往是房屋的实际使用面积,并不是所谓的公摊面积。这就导致了一种我们现实中经常遇见的现象,即房屋购买者往往会忽视公摊面积或者不理解公摊面积的意义,这就导致购买者实际使用的面积与购买时所认为的面积有所差别。
取消公摊面积成了大多数买房人的共同目标,有些专家却发表言论称:公摊面积可提高到30%,这样极大提高了大家的幸福感!不少网友表示,这些所谓的专家能不能接点地气?无论百分之几的公摊面积都是消费者出钱,花钱买了一块公共用地有什么用。

专家说,老百姓打算买一套房子,如果你告诉他们房子面积只有80平方米,他们心里肯定不太舒服,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们房子是100平方米的,那他们一定很高兴,但实际上这就是同一种房子的两种不同叫法。“因为后期加上了这多的20平方米的公摊面积以后,总体面积就变成了100平方米,这样就显得多了,老百姓的心理就像占了一个便宜,觉得很划算,幸福感就上来了,所以说开发商就发明了这个公摊面积”。

不少人表示这是把老百姓当傻子糊弄。不仅伤害性大,侮辱性也极强。
有良心的专家是这样说的:马光远,我国独立经济学家。他就认为取消公摊面积是天经地义的事,完全不用抱怨所谓的技术难度,也不用去讲所谓的大道理。要给老百姓清楚地知道,我买的房子是就是多少平方米就是多少平方米,耗费几代人财产的房子,如果我们还在缺斤短两上面再去骗老百姓的钱,那这个市场本身就显得太低端了,我们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很多顾忌,很多不公,拿掉的话更有利于这个市场的发展,公摊就是彻头彻尾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东西,公摊虽然发源地在香港,但是人家香港在2013年都已经取消了,结果到咱们这不说取消了取消,公摊反而被“发扬光大”了。

有人建议预售制度和公摊一起取消!对于预售制度,一些专家一口咬定:“只能完善,不能取消”。
房屋预售制度就是说在房子还没建好之前或者正在建造中就开始售卖的一种销售制度。这种房屋预售制度最早起源于中国香港,后来才被我国的房屋开发商引进到大陆。这种销售制度往往增加了销售中的一些麻烦,因为有些黑心的房屋开发商会通过虚假宣传,夸大产品规模,欺瞒消费者的手段来吸引消费者上当。
因为楼房正在筹建当中,谁也不能保证建成是什么样子,而消费者只有等到交房时才能看到房子的真面目,这时候才发现真正的房子并不是开发商描述的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更可恶的是这些开发商往往会等到消费者交完房钱就卷钱溜之大吉,只留下所谓的烂尾房。其次,预售制度也导致了开发商在交付前为了从中牟利或者节省成本赶工期,有可能降低房子的质量和标准,最后,好好的房子被建成了豆腐渣工程的危房,留下安全隐患。

一位辽宁的网友留言反驳:预销售必须取消!购房者没有义务去承担开发商的开发风险,一旦烂尾和购房者没有任何关系,购房者不是开发公司的股东凭什么承担开发风险?
至于公摊我个人觉得取消与否不太重要,羊毛出在羊身上的事。取消了公摊,实用面积就会涨价,开发商不会做赔本的买卖。比如一栋一万米的楼:(公摊3000米+实用面积7000米)×1万/米=1亿,如果取消了公摊那就会变成:7000米×14286元/米=1亿,实用面积一米涨了4286元,开发商一分钱也没亏到,同理,物业费也会这么涨。
专家董藩说,如果不采取预售制度,等到房子完全建好再销售,一定会涨价,比如预售给你八千一平方米,现房估计涨到一万三还多,老百姓这样是会吃亏的,所以为了提高大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绝对不能取消公摊和预售。

对于这样的建议,我们只能说:建议的很好,下次别建议了。
专家还声称,外国都不反对预售,为什么国内反对呢?
有人嘲笑国内能和国外比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能和发达国家一样吗?
以上都是网友和专家的见解,让我们来合理的分析一下:
预售和公摊真的一点好处的都没有吗。预售制和公摊面积有什么好处呢?对于开发商而言,预售制能够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大量融资,资金周转顺利,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财务成本和风险。对于购房者而言,预售制能够让他们提前锁定未来的房屋价格,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同时,预售制也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平衡,缓解楼市过热或过冷的现象。
至于公摊面积,对于开发商而言,它能够增加销售收入,提高利润率。对于购房者而言,它能够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设施,提高居住品质和安全性。

但是,预售制和公摊面积也存在一些弊端。
对于开发商而言,预售制会增加他们的交付压力和责任,如果出现延期交付、质量问题或破产风险等情况,会引发购房者的投诉或维权。对于购房者而言,预售制会增加他们的购房风险和成本,如果遇到烂尾楼、违规销售或价格下跌等情况,会导致他们的权益受损或财产贬值。
至于公摊面积,对于开发商而言,它会增加他们的设计难度和管理成本,如果出现公摊面积过大、计算不准或分摊不合理等情况,会引发购房者的质疑或纠纷。

然而,专家也指出,当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开发商在计算和执行公摊面积时存在一定的不规范和不透明现象,导致购房者难以了解实际的公摊面积情况。另一方面,公摊面积的管理和维护也需要进一步规范,确保公摊资源能够真正惠及购房者。
对于购房者而言,它会减少他们的实际使用面积和产权比例,如果遇到黑心开发商或不良物业等情况,会导致他们的居住舒适度降低或物业费用增加。
那么,在这些利弊之间,预售制和公摊面积与购房者的幸福感有什么关系呢?并没有什么关系: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社会、文化、心理、政治等。对于有些专家认为30%的公摊面积有利于提高购房者的幸福感的言论我们不敢苟同,敬而远之。

如果站在理性的角度上看,预售制和公摊面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它们也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消费理念。如果因循守旧,不顾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反而会引发更多的矛盾和不满,从而降低幸福感。
站在现实的角度上看:我们认为有些专家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也不符合我国当前楼市调控和住房保障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真正站在购房者立场上,关注购房者利益和诉求的专家出现,并为我国楼市健康发展提供更有价值和创新的建议和方案。

然而真正的现实问题是:公摊、预售、首付、房贷早已把整个房地产行业折腾的乌烟瘴气,而一些所谓的专家并没有站在购房者的立场上,而是站在了开发商和政府的立场上。他忽视了公摊面积、预售制度、房贷和农民进城买房等制度对购房者造成的不利影响和损害,而只强调了这些制度的表面优点和理论依据。他的观点不仅没有得到广大购房者的认同和支持,反而引起了很多购房者的反对和质疑。
不公现象表现此,荒唐的决定也!
取消预售好,可减少烂尾楼的风险,公摊这个词很笼统,任由开发商忽悠,业主一点也不知,希望二项立即取消,为民谋请命!
为什么不是300%,那样百姓的幸福感就爆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