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汇合,张国焘发现中央红军人数只剩下万把人,立马动起了“抢班夺权”的念头。中央计划向北进军,但张国焘凭借自己兵力强大,坚持要往南走。临行前,毛主席特意去见了徐向前,直接问他愿不愿意跟中央红军一起北上。
徐向前因为不愿看到内部矛盾,婉拒了毛主席的邀请。这个选择让他一直感到内疚和难过。徐向前为啥没接受毛泽东的邀约?张国焘在这件事上又起了啥作用?事情得追溯到徐向前和张国焘之间。
红四方面军里,徐向前和陈昌浩都是张国焘的左膀右臂。不过,张国焘这人有点自以为是,总觉得自己最厉害,很少把别人的话当回事。张国焘的想法,只有陈昌浩和徐向前联手反对,他才会改主意。在红四方面军工作时,徐向前提了不少想法,但张国焘基本上都不买账,只偶尔点头同意几个。
在工作中,张国焘和徐向前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让徐向前更痛心的是,张国焘为了铲除异己,用各种方式害死了不少党内同志,搞得整个部队人心惶惶,战士们每天都提心吊胆。看到张国焘的所作所为,徐向前心里直打鼓,对自己在红四军的工作越来越没底,对这位领导也彻底失去了信心。
听说中央红军要跟红四方面军会合,徐向前特别高兴。琢磨了一阵子,他有了个念头:想从红四方面军调走,去中央工作。一开始,张国焘对中央红军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特别是当他见到多年未见的毛泽东时,激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在向周恩来和朱德了解情况后,张国焘发现主力红军只有一万多兵力,远低于他预估的三十万。相比之下,红四方面军此时拥有八万多人。
了解到这个悬殊的对比,张国焘对中央红军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主导者的姿态。面对中央关于北上的指示,张国焘坚持己见,强烈主张向南进军。在这场方向之争中,徐向前做出了一个让他终生遗憾的选择。
两军会合后,张国焘在行军路线上和其他人产生了分歧。普遍观点是,红军选择陕北作为革命大本营是个明智之举。那地方条件艰苦,国军力量也不强,正好适合发展。陕北很可能成为未来抗日的主战场。
张国焘认为,去四川南部才是最合适的路线。四川地区国民党兵力薄弱,资源充足,这为红军提供了理想的补给条件,同时也更有利于开展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斗争。在双方对峙僵局中,中央为了维护党内统一,做出了一定让步,接受了张国焘的部分过分条件,最终促成了他的妥协。中央领导和军委带着右路军,红四方面军则作为左路军,两支队伍一起大张旗鼓地朝陕北挺进。
张国焘在会师后的首场战斗中,竟然公开违抗中央指示,还打算带着部队往南走。这一举动完全出乎意料,显然他另有打算。1935年9月,张国焘给陈昌浩发了封电报,让他带部队南下。这电报被叶剑英发现,他悄悄拿给毛主席看了,看完后又把电报放回原处,整个过程没人察觉。
与此同时,中央方面也计划在夜间悄然行动,准备向北推进。早些时候,毛泽东直接问徐向前,问他是否考虑跟部队一起往北走。考虑到自身情况和红四方面军的整体利益,徐向前不得不婉拒了毛泽东的提议。就在他说“不”的那一瞬间,徐向前的心里就种下了后悔的种子,而且这感觉越来越强烈,挥之不去。
初入四川,红四方面军势头不错。但很快,蒋介石的部队就来了,把红四方面军打得节节败退。更让人费解的是,张国焘居然另立了一个临时中央,还把毛泽东等人的党籍给撤了,甚至还煽动红四方面军的士兵对真正的中央红军产生敌意。在国民党军队的猛烈攻势下,张国焘别无选择,只能带领队伍撤退到延安。中央最初打算严惩张国焘,但毛泽东考虑到他过去的功绩,多次出面替他说话。
张国焘不仅没有感激之情,反而投靠了国民党。他为了个人利益,完全无视昔日牺牲的同志,公然退党,与共产党对立。徐向前在回绝了毛泽东后,日子过得挺艰难。随着张国焘越来越背离中央,徐向前对自己当初的决定越发感到懊悔。每次张国焘来找徐向前,徐向前都会毫不客气地指出他的问题,直接批评他破坏红军内部的团结。
红四方面军从四川向陕北转移时,遭遇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大量战士牺牲。这场悲剧的根源在于张国焘的盲目逞强。徐向前望着倒下的战友,内心痛苦万分却无能为力。要是当时我坚决拦下张国焘,或者答应毛泽东的提议,领着愿意北上的弟兄们跟着中央红军走,结果会不会完全两样?
徐向前就算早知道结果,悲剧还是避免不了,世上没有后悔药。张国焘骨子里那股自大又自卑的劲儿,还有他对毛泽东的轻视,早就根深蒂固了,啥事儿都撼动不了。徐向前作为共和国元帅,一生中最让他痛心的就是那次南下行动。一想起阵亡的战友,他就忍不住情绪激动。战场上,这份悲痛成了他奋勇杀敌的动力,让他所向披靡。到了晚年,他依然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件事成了他终身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