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伊平:人生被5分钱硬币终结,刑前遗书里写满的清醒却耐人寻味

浮生若梦日记 2025-03-24 18:57:50

1991年6月6日早上,中国民航广州管理局运输公司的年轻女售票员刘伊平被执行了死刑,年仅23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命运竟然因为一次关于5分钱硬币正反面的选择而走到了尽头。

1991年6月6日上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民航广州管理局举行了一场宣判执行大会,宣布对年轻女犯刘伊平执行死刑。即便生命即将终结,刘伊平依然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她的脸庞白里透红,眉毛弯弯,扎着高高的马尾辫,脚上还穿着一双鲜艳的红鞋。在法警的押送下,她转身离开会场,上了门口的刑车,驶向生命的尽头。周围一片叹息:“这么年轻,真是可惜!”这时,一个戴眼镜的男人挤到人群前面,看着远去的刑车,摘下眼镜擦掉眼泪。他就是刘伊平高中时的班主任蔡老师。提到刘伊平,蔡老师眼眶又红了。她才23岁,刚毕业不久,是当时备受追捧的女大学生。她从小到大学都是大家眼里的好学生,不是那种从小就干坏事的人。蔡老师满是遗憾,再次摘下眼镜,擦了擦眼睛。然而,她确实违法了,而且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刚毕业工作没多久,才几个月时间,她就侵吞了超过53万元的公款。

法律不讲情面!在两院发布通告的敏感时期,刘伊平偏偏铤而走险,最终走上不归路。她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因贪污罪被处决的最年轻犯人。枪声过后,人们开始反思,她的犯罪动机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据传,她家背景不一般,父母都是干部,收入高,教育环境也特别好。从小到大,从小学到高中,她读的全是大家眼红的重点学校。生活条件更是没得说,小时候就骑摩托上学,家里有彩电,连生日礼物都是纯金打造的锁,这待遇,谁能不羡慕?她似乎对物质生活没啥特别追求,平时也就爱吃个雪糕和巧克力。这么个简单的姑娘,怎么就想不开去贪污了?有传言称,她挪用的50多万在事发当天就被追回了。奇怪的是,她压根没花这笔钱,反而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存进了银行。有人好奇,她刚出校门没多久,怎么就突然变了个人似的?这变化也太快了吧!谁都没想到她会干这种事,也没人猜得出她这么做的动机。

经过多方调查,记者周小瑾深入了解了刘伊平案件的细节。她采访了负责审理此案的法官,还联系了刘伊平上学时的老师和同学,听取了她在监狱中接受采访的录音,并仔细阅读了她亲笔写的供词和临终前的遗书。通过这些资料,周小瑾找到了刘伊平人生轨迹发生巨大转变,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关键原因。1968年,当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发愁时,刘伊平家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她出生那年,就已经不缺吃穿,不仅有父母的疼爱,还赢在了起跑线上。那时候,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意思是生活条件差,孩子更容易成熟。那些在困难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更懂事、勤奋,而家境富裕的孩子则可能变得懒散、不求上进。刘伊平的情况却与众不同。

从小,刘伊平就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她不仅聪明,还特别爱学习,这让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特别有面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她总是表现得很好,让人挑不出毛病。刘伊平上小学时兴趣特别多,尤其爱看书和画画。每天放学,她先做完作业,然后一头扎进房间,沉浸在各种文学作品里。邻居们都拿她当标杆,总让自家孩子向她看齐。老师也经常在班上夸她,让大家向她学习。学期结束时,她得的奖状把家里墙上贴得满满当当。从初中到高中,刘伊平对英语和艺术表演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对唱歌跳舞的热情与日俱增,艺术似乎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凭着这份热爱,她在高中期间收获颇丰:不仅在校庆征文比赛中脱颖而出,还摘得了文艺百花奖和短篇小说阅读比赛的桂冠。这些成就为她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刘伊平的过人之处可不止这些。

在高二的时候,学校办了一场专门表扬老师的文艺演出。作为负责文艺活动的刘伊平,她精心编排了一支独舞。她全身穿着红色,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化身为蜡烛的象征。她的舞姿轻盈,表达了对老师“点亮他人,奉献自己”精神的敬意。她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就在那一瞬间,刘伊平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无私。这件事不仅让全校同学深受启发,也让她自己有了深刻的领悟。从那以后,她学习更加刻苦,只为不辜负老师们的付出。最终,她以出色的成绩顺利考入大学外语系,完成了自己的学业目标。刘伊平在读书时,家里买了台相机,她很快迷上了拍照。她经常在校园里拍下生活的点滴,期待这些照片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带着这样的心情,她顺利毕业,并进入民航广州管理局运输公司,先后干过值机、售票和收款的工作。在那个年代,大家挤破头都想进国企,刘伊平的单位简直就是香饽饽。周围人都觉得,她以后的日子肯定顺风顺水,前途一片光明。但谁都没想到,路越平反而越容易出事。

刘伊平刚进公司就感觉不对劲。身边同事背景各异,聊的不是钱就是权,要么就是喝酒应酬。这些话题对她来说太陌生了,以前在学校只讨论学习的事,现在完全接不上话。刘伊平心里一直纳闷,外面的世界怎么变成这样了?跟不上流行,啥事都办不成。她既生气又无奈,这些情绪天天在她脑子里打转。这仅仅是个开始,她还摸不着门道。刘伊平发现,同事们每天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翻翻报纸。她好奇地跟着学,结果一看吓一跳:原来大伙儿聊的那些事儿,报纸上天天都有报道。比如"服装厂为了逃税,居然做假发票",还有"有些人为了赚钱,连假奶粉、假药都敢卖"。这些新闻本来是想提醒大家别干坏事,可刘伊平看完却只明白了一件事:原来还真有人这么干。俗话说“福祸相依”,再健康的身体也可能潜伏着疾病,再美好的社会也难免滋生问题。刘伊平内心原本的纯净,这时已经开始“变质”。她忽视了无数为国家奋斗的中华儿女,却只盯着少数败类的丑恶行径。刘伊平误将社会边缘现象视为普遍常态,这直接导致他的人生轨迹严重偏离了正轨。他错误地理解了社会运行的规律,把一些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当成了社会主流,这种认知偏差使他的生活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刘伊平没能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反而将一些特殊现象当作普遍存在,这种误判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的人生选择和发展道路。

刚进公司没多久,领导看刘伊平长得挺精神,脑子也活络,就把她从值机员调去卖票了。谁也没料到,这么一次平常的岗位调整,竟然彻底改变了刘伊平的人生轨迹。刘伊平自从当上售票员后,日子就忙得不可开交,天天都得处理一堆预约买票的事。刚忙完工作准备走人,刘伊平接到朋友的电话,让她帮忙订几张机票。她爽快地应下了,跟朋友说好在家碰头,直接把票带回去填好就能给他。收拾完东西,刘伊平把机票和单据往包里一塞就下班回家了。刘伊平在家接待朋友时,随手开始处理公司数据。朋友看她忙活,忍不住好奇地问:“你们公司还能让你把机票数据带回家做?”刘伊平头也不抬地回了一句:“对,这很正常。”朋友开玩笑说:“那你这份工作岂不是轻松赚大钱?”刘伊平停下手中的笔,瞪了朋友一眼,冷冷地回怼:“别做梦了,能保本就不错了。”朋友打趣道:“要是填错的机票能作废,你就赚大了。”接着,刘伊平的朋友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堆,听得她直摇头。最后,朋友笑着说只是随便聊聊,别太认真,刘伊平也就没往心里去。有时候,命运的大转折,就藏在你随口一说的玩笑话里。

冬天的傍晚,下班都过了一小时了,刘伊平还在电脑前忙活。她一点儿也不觉得冷,手心里全是汗。原来,她在对账时发现少了500多块,正好够买一张广州飞大连的机票。刘伊平心里一紧,赶紧抓起水杯猛灌了几口,这才稍微冷静下来。她使劲想了想,终于记起来了:白天有个要去大连的客人,自己把地址写错了。正要改的时候,后面排队买票的人催得急,她一时手忙脚乱,连钱都没收就把票给出去了。面对巨额亏损,刘伊平心里一紧,浑身发冷,赶紧灌下整杯水压惊。可她既没打算向上级报告,也没考虑向家里求助,反而记起朋友之前买机票时跟她聊的那些话。这么干真能补上窟窿!然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刘伊平心里清楚,这行为是违法的,绝对不能干。她心里乱成一团,坐立不安,最后干脆趴在桌上,一动不动。刘伊平想了好一会儿,还是觉得应该自己掏钱把窟窿填上。但转念一想,就算补上了,领导一查肯定能发现这个漏洞。对她这种事事追求完美的人来说,这种失误实在难以忍受。

就在这时,刘伊平瞥见回形针盒里有枚五分钱硬币,心想:“干脆让老天爷做主吧。”这不像她平时的作风,但现在她别无选择。她拿起硬币,低声念叨:“字朝上就改,花朝上就不动。”说完,她轻轻一抛,硬币飞向了半空。听到“叮”的一声,刘伊平赶紧凑近一看,硬币正好是正面朝上。她忍不住做了个夸张的表情,然后迅速修改了机票信息,把差额补上了。一旦走错路,就很难回头了。经过几周的忐忑,刘伊平发现一切风平浪静,心里反倒踏实了,甚至有点意外的小得意:原来搞定这些事并不难嘛。为防万一,她又多改了几张,结果越改越顺手,根本停不下来。这感觉就像第一次进赌场的人,谁都不觉得自己会上瘾,可一旦试过,不管输赢,就再也收不住手了。刘伊平在售票员岗位上干了不到7个月,就玩起了花招,把长途票改成短途票,大人票改成小孩票,这么一搞,就捞了16万4千多。后来转做收款员,不到一个月,她又开始涂改票据,这次更狠,直接贪了37万多。算起来,8个月里,她总共弄走了53万5千多。

但令人费解的是,她根本没动这笔钱,反而用本名存进了银行。案发当天,警方就全数追缴回来了。枪声一响,大家都懵了:她为啥要犯罪?她日子过得挺滋润,爱吃雪糕巧克力,家里也不缺钱,完全能让她过得舒舒服服。这个秘密就写在她自己写的认罪书里。她是这么交代的:"拥有财富确实能赢得他人的羡慕和尊重。"如今我经济宽裕,可以选择辞职追求自己的梦想,比如开一家工厂,转型为现代企业家。"我还能为父母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安享晚年。"做梦是每个人的权利,但要是这些梦都违法了,那还有啥意义?法网无情,再小的错也逃不掉。事情曝光后,不光认识她的人震惊,连她自己都懵了。在监狱里,她哭得稀里哗,整夜睡不着,这才明白,能靠双手赚钱过普通日子,原来是那么幸福。但为时已晚。

判决书一到,她绚烂的青春立刻蒙上了阴影。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写下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封信。生命是一次独特的相遇,像是世上唯一的邀请函,我欣然接受,在这片天地间自由生活了二十多年。每一天,我都在感受、体验。但未来某天,这邀请将被收回,那时,爱我的人会抬头望向天空,眼中含泪,在回忆中追寻我的身影。刘伊平在写下遗书时,内心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但为时已晚,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在这封充满诗意的告别信中,她冷静地记录了自己在人世间的每一刻,甚至精确计算了在世的天数。她还清楚地写道,自己走后,深爱她的人只能仰望天空,寄托思念。刘伊平的话发人深省。如果时光倒流,她肯定不会因为小事就做出错误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得尊重法律,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努力工作,踏踏实实,这样人生路才能走得顺,过得幸福。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