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的认知里,冬天的严寒让人畏惧,每年都有因低温导致的悲剧发生。可你是否想过,夏天的高温同样暗藏危机?
当烈日高悬,暑气蒸腾,整个世界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在这样的酷热天气里,一种名为热射病的 “隐形杀手” 正悄然潜伏,一旦爆发,便会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不少鲜活的生命在它的肆虐下消逝。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接收过一位转院而来的建筑工人老何。他因严重中暑几乎无法呼吸,急需人工心肺机抢救。老何工友透露,他此前连续 6 天在工地高温作业,身体严重不适后因就医不及时,错过最佳治疗期,最终因热射病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离世。
这一悲剧并非个例,每年高温天气一来,浙江杭州、丽水、温州,河南郑州,四川成都,江苏南京等地,多名患者因热射病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除了工作生产,得热射病的最大原因是不开空调
热射病绝非普通中暑,而是极为凶险的高温杀手。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杂志报道,热射病诱发热衰竭时,死亡率高达 63.2%。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刘业成表示,国内热射病死亡率可达 70%-80%。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凸显出热射病对生命健康的巨大威胁。它就像一个冷酷的 “死神”,在高温的掩护下,无情地夺走人们的生命。

热射病是一种高体温诱发的危重症。当人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身体温度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核心温度迅速升高,就会引发热射病。其症状包括皮肤灼烧、意识障碍,伴随多器官功能障碍,属于重症中暑。轻症中暑时,体温正常或略升,患者会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耳鸣、视力模糊、胸闷、恶心、全身乏力等。重症中暑则表现为核心体温超 40 度,皮肤干燥,出现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大量出汗后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多脏器功能损伤甚至死亡。

长期以来,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在科学上未得到充分阐述。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吕奔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重要致死机理。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为后续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
基于以往认为热射病是高温直接杀死细胞的观点,临床干预手段主要是积极降温治疗和实施脏器支持处理。然而,由于缺乏特异性有效治疗药物和手段,热射病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即便全力抢救,患者仍面临极高的死亡风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打击。

如今,吕奔教授团队发现高温并非直接杀死细胞,而是激活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路。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和相关分子,有望成为药物靶标。以此为基础,团队正寻找药物新靶点,进行前期药物筛选。未来若能研发出特异性治疗药物,将极大改善热射病的预后情况,降低死亡率,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喝水是预防热射病的基础且关键的措施。多数人习惯口渴才喝水,此时身体已处于缺水状态。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劳作或训练的人,必须主动、及时、大量地补充水分。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喝一小口水,不要等到口渴难耐时才猛灌。

尽量避免在高温环境下劳作、进行高强度训练和锻炼。虽说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体现古人坚强意志,但对普通人而言,健康才是根本,应尽量避开高温环境。不仅要避免室外阳光直射,室内高温环境同样需警惕。可通过开窗通风、使用空调、电扇等设备降温。尤其要关注老年人,他们是热射病的高发群体,高温时应合理使用空调,温度调至适宜范围,风力适中。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和充足睡眠,增强机体耐热能力。若有感冒、腹泻等症状,应避免高强度劳作或训练,此时身体抵抗力下降,中暑风险增加。劳作或训练中,一旦出现严重体力不支、胸闷气促、头晕眼花、思维错乱等症状,需立即停止。劳作后若出现头晕目眩、腹泻、血尿等不适,要警惕中暑,及时就医。

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高温作业环境的监管,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劳动保护。医疗机构要不断提升对热射病的救治能力,科研人员要加快治疗药物的研发。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在高温的挑战下,为人们的生命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文章来源:返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