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顺治帝只活到了24岁?看看他的生活状态,能活24岁已是奇迹

青文评过去 2025-04-12 09:29:18

顺治作为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而被人们所熟知。

然而,很多人对他的认识仅限于他6岁继位,14岁熬死多尔衮得以亲政,然后励精图治,为清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鲜有人知的是,顺治在亲政10年后,也就是24岁便去世了。

那么顺治为何会早逝呢?事实上,但凡看了他这24年是如何过来的人,都会感叹:顺治能活到24岁已经算奇迹了。

首先,顺治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

导致顺治早逝的原因有四点,首当其冲的便是巨大的精神压力。

按理说,这皇位根本轮不到顺治来继承。毕竟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顺治是老九,基本属于垫底的存在。正常来说,除非他前面那群哥哥全都暴毙了,他才有资格继承皇位。

但是凡事总有例外,尤其是在当时,清朝的制度还很落后。继承皇位更多的还是看实力说话。

因此,当皇太极去世后,她的弟弟多尔衮就站了出来,和皇太极长子、顺治的大哥豪格争夺皇位。

多尔衮既然敢这么做,自然是有所倚仗的。他和他的兄弟手中掌握着正白旗和镶白旗,此外正黄旗、正红旗、正蓝旗的部分贵族也私下表示支持他。

当然,多尔衮也明白,这些贵族都是墙头草,最会见风使舵。想要夺得皇位,还得靠硬实力。

于是,他私下联系各旗旗主,给予好处,想要他们支持自己。

至于豪格这边,实力也不弱,皇太极掌握的上三旗的贵族大多支持他。

毕竟因为皇太极的原因,上三旗的地位凌驾于下五旗之上。一旦多尔衮登上皇位,必定会提升两白旗的地位,进而打压他们。这是这些人不愿意看到的。

支持豪格,也就是保住自己的地位,二者算是一荣俱荣的关系。

双方争夺到最后,竟然旗鼓相当。尤其是以鳌拜为首的一帮大臣以死相逼后,多尔衮意识到自己是没戏了。

但是他也从众大臣的态度中看出了端倪:对于大臣们来说,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就行,并不一定要是豪格。

作为退让的交换条件,多尔衮提出拥立年幼的顺治继位。

之所以选择顺治,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顺治是孝庄太后的儿子,多尔衮与孝庄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另一方面,也是顺治年纪足够小,这就给多尔衮把持朝政制造了机会。

大臣们一看,选这么一位弱势皇帝,也就意味着自己手中的权力增大了,于是没人反对。

顺治继位后所要面对的环境可想而知。他不仅要面对野心勃勃的多尔衮,还要面对一帮不怀好意的大臣。

总之,没人将她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就连宫里的宫女、太监、侍卫都经常敷衍他。

有时候顺治想要提出自己的意见,都被大臣们以“陛下年幼,什么都不懂,凡事交给我们这些老臣即可”为由打断。

当然,最让顺治害怕的,还是多尔衮。

从顺治继位开始,多尔衮就在暗中发展势力,排挤、打压豪格,最终导致了豪格的惨死。

此后,多尔衮再无掣肘。在他的暗示下,顺治先是奉其为“叔父摄政王”,后来又晋封为“皇叔父摄政王”,到最后干脆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地位凌驾于皇帝之上。

翻遍史书,见过嚣张跋扈的权臣,但是没见过像多尔衮这么嚣张的权臣。皇帝竟然还要管他叫“爹”,顺治这皇帝当得有多憋屈,可想而知。

而且多尔衮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有人都相信他下一步该篡位了。至于顺治这个皇帝是什么下场,没人在意。顺治自己也不敢去想。

可以说,那段日子里,顺治每一天都过得十分煎熬。对于他来说,也许死亡反倒是一种解脱。

其次,顺治是个工作狂

幸好吉人自有天相,多尔衮在一次外出游猎的时候,意外坠马身亡。顺治得以亲政,开始做真正的皇帝。

他很快就发现:这个皇帝不好做。

当时的清朝可谓是千头万绪,一大堆问题亟待解决。别的不说,多尔衮虽死,但是其党羽遍布朝堂,如何处理这些人,就是一门学问。

打击过于严厉,有可能逼急了这些人,到时候来个鱼死网破。如果不处置这些人,又会让人以为他这个皇帝好欺负,到时候没法带队伍。

最后,顺治决定抓几个典型严惩,来震慑宵小。

于是,大学士刚林、祁充格、吏部尚书谭泰等人被赐死。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被迫自尽。

前面几个人,虽然是多尔衮的心腹,在朝堂上地位也不低,但是和那些王公大臣比起来还是差远了。至于阿济格,多尔衮都不在了,死了也没人在乎。

这一套“连招”下来,暂时震慑住了大臣们。但是更大的考验还等着顺治。

虽然多尔衮独断超纲,顺治这个皇帝形同虚设。但是不得不承认,多尔衮也是有其价值的。别的不说,因为有多尔衮在,那些野心勃勃的王公大臣只能老实做人,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现在多尔衮不在了,于是这些人纷纷冒头,想要和顺治这个皇帝争夺权利。

对于这些人,一味地打压是不行的。毕竟他们手里的权力都不小,这些人合起伙来,甚至能凌驾于皇权之上。

好在这些人心不齐,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因此,顺治用了两招来平衡权力。

其一,就是设立内阁。在明朝,内阁才是最高决策机构。而清朝一开始是没有内阁的,朝廷大事都是那些王公大臣各抒己见。

当然,顺治的内阁启用的其实还是那些王公大臣,但是范围缩小了。想进入内阁吗?那就要跟皇帝齐心。

于是王公大臣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站在了顺治这边。

此外,顺治还重用汉族大臣,来平衡满族大臣的权力。这在一个以满族为主的朝廷里,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渐渐地,他这个皇帝真正掌握了实权。

当然,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是千难万难。这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殚精竭虑的工作,基本上从亲政开始,顺治就很少有不加班的时候。

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个加班狂魔。

而这样的生活,很显然透支了他的身体,为其短寿埋下了伏笔。

此外,顺治工作之余还不忘去后宫“加班”

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事实上,皇家对于子嗣的看中程度远超普通家庭。

普通家庭如果没有子嗣,其实影响不大。人们依然该吃吃该喝喝。

但是皇家没有子嗣,那就是重大问题了。这意味着皇帝没有继承人,一旦皇帝去世,朝廷就会陷入难以运转的状态。尤其是在顺治朝,那些王公大臣谁也不服谁,到时候朝廷会陷入瘫痪。

最坏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权贵互相征伐,争夺皇位的情况。到时候免不了生灵涂炭,受伤的还是百姓,

更何况,没人愿意将自己的江山托付给外人。

因此,顺治在子嗣方面十分上心。每天结束了漫长的加班后,顺治还不忘去后宫继续加班。

为了实现“多子多福”的目标,顺治在努力之余,还不忘不断充实后宫。

人们一般形容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但是实际上,一般皇帝的嫔妃数量少则几人,多则一二十人。也就是说,二十多个嫔妃,已经算多的了。

但是顺治算是个例外,她的嫔妃数量高达五十多人。而且这五十多人他是雨露均沾,以此来保证诞下子嗣的概率。

当然,说是雨露均沾,但是每个嫔妃受宠的多寡还是有区别的。比如顺治最宠爱的董鄂妃,得到宠幸的机会自然要比其他人多不少。

但是即便如此,一些不得宠的妃子,顺治一年好歹也会宠幸几次的。如此说来 。他流连后宫真的是为了“正事”。

顺治这么努力,其结果自然也是喜人的。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这些嫔妃共为他诞下子女共14人,其中皇子8人,皇女6人。平均下来,每年都要诞下一两个子女。

正是由于顺治如此“勤勉”,原本就操劳过度的身体进一步透支。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何时倒下都不奇怪。

天花,压倒顺治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压倒顺治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当时让人闻风丧胆的天花。

天花在当时就是死亡的代名词,因为一旦得了天花,很少有人能够挺过去。很大一部分分原因是当时的医学水平落后,根本无力应对天花。

以至于一旦得了天花,只能硬扛。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会得天花,但是一般来说,抵抗力弱的人更容易得。

很不巧,顺治当时的身子太弱了。

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正是上面三点原因。长期的高压力,没日没夜的工作,以及不加节制的后宫生活,使得顺治的抵抗力和没有一样。

这时候,天花就乘虚而入,顺治立刻就倒下了。

虽然御医们忙前忙后,施展了浑身解数。但是天花在当时就是绝症,御医们能做的也就是帮顺治增强下抵抗力,剩下的只能靠他自己。

很可惜,顺治没能挺过去。准确地说,顺治是被天花秒杀。从出痘到他去世,只经历了短短五天。御医们的努力毫无效果。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顺治当时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了什么程度。

事实上,按照顺治这样的生活状态,能活到24岁已经算奇迹了。当然,虽然他在位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为百姓、为国家所做的一切还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没有他奠定的基础,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康雍乾盛世”。

参考资料:

《清史稿》

2 阅读:1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