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意思是说:一旦一个人飞黄腾达了,那么他身边的人就会跟着得到好处,进而改变命运。
如果这个人取得的成就足够高,比如当上皇帝。那么她改变的就不是几个人的命运,而是整个家族的命运。

汉高祖刘邦就是这么一个人。在他当上皇帝后,老刘家一跃成为了皇族。
那么问题来了,都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刘邦的这几位兄弟结局如何呢?
说实话,有好有坏。好的建功立业,地位凌驾于诸功臣之上,坏的干脆后人不受刘邦待见。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那就要看看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刘邦的大哥刘伯刘伯作为刘太公的长子,刘邦的大哥,很有做兄长的样子。他对于自己的几个弟弟十分爱护,是一个好大哥。

刘邦作为兄弟四人中的异类,整天不事劳动,只知道游手好闲,混吃混喝。做父亲的刘太公对其很不待见,称其是个败家子,没少训斥他。
只不过刘邦将这些都当作耳边风,依然我行我素。
大哥刘伯的态度则和刘太公截然相反,他觉得刘邦这人很有意思,要武功有武功,要见识有见识。刘邦是做大事的人,让其种地反倒是屈才了。
刘伯经常鼓励刘邦。让他去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并且告诉他:“肚子饿了,就来大哥这里,大哥没啥本事,就会种地,家里不多你这张口。”

都是自家人,刘邦倒也不见外,每到饭点,必定准时到大哥家蹭饭。
但是到了后来,刘邦越来越离谱。他自己蹭饭也就算了,竟然还呼朋唤友,叫上一群狐朋狗友一起到大哥家蹭饭。
对此,刘邦的大嫂意见很大,经常向刘伯抱怨。
但是刘伯宗室劝说道:“刘邦是我兄弟,兄弟带人来吃饭,我总不能落了他的面子,到头来让他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更何况刘邦是做大事的人,多结交些人,拓展人脉也是有必要的。他要不是生活窘迫,也不会到我这里来吃饭了。”

大嫂又抱怨道:“你这个做大哥的处处为他着想,但是他何时为你着想过?照这么个吃法,咱们家迟早被吃垮。”
刘伯闻言,只是笑了笑说:“没事的,大不了我多开垦几亩地。我身强体壮,别的本事没有,种地还是没问题的。”
结果,几年后刘伯去世了。至于刘伯去世的原因也很简单,就四个字:劳累过度。
说白了,刘伯的死与刘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按理说,大哥都不在了,刘邦不该再去大哥家蹭饭了。
可惜刘邦从来不按常理出牌,他不仅继续去大哥家蹭饭,甚至继续叫上那群狐朋狗友。
大嫂早就对他意见很大,现在大哥不在了,家中她说了算。于是当刘邦带着人到了家里,她就弄出饭勺刮锅底的声音,同时告诉众人家里没饭了。
一次两次也就算了,但是一连四五次都这样,刘邦就算再迟钝,也反应过来了。

于是,有一次他偷偷溜到大哥家的厨房去,发现里面有一大锅米饭,哪里是没饭了?
此后,他再也没去过大嫂家。
直到他登基称帝后,依然对此事耿耿于怀。以至于他一面追封大哥刘伯为武哀侯,一面迟迟不肯册封大哥的儿子刘信爵位。
后来还是他爹刘太公看不下去了,直接叫来刘邦问道:“你大哥当初怎么照顾你的,难道你都忘记了吗?你现在迟迟不肯册封刘信,到底是什么意思?你现在给个准信,这刘信的爵位你到底封还是不封?”

刘邦虽然是个无赖性格,但是却一向孝顺,加上大哥的恩情他没有忘却,最终迫于刘太公的压力,还是册封刘信为羹颉侯。所谓“羹颉”,其实就是用饭勺刮锅底的意思。由此足以看出,刘邦依然很记仇。
等到了吕后时期,吕后晋封刘伯为武哀王。唯一可惜的是,刘伯去世太早了,没能享受一下当上王爷的好日子。
刘邦的二哥刘喜说起刘邦这个二哥,就绕不开一个名字:匈奴。
自从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就屡屡进犯。这些匈奴人来无影去无踪,每次都是劫掠一番就离去,等汉朝大军到来,对方早已离去,让人防不胜防。

因此,汉初时期,匈奴一直都是汉朝的心腹大患。
为了对付匈奴,刘邦尝试过各种办法。
他先是将韩王信的封地迁徙到距离匈奴最近的地方,让其肩负起抵御匈奴的重任。
刚好刘邦对这些异姓诸侯王不放心,此举正好可以让韩王信和匈奴互相消耗,可谓是一石二鸟。

可惜刘邦高估了韩王信,面对匈奴大军压境,他竟然一败再败,后来干脆投降了匈奴,与匈奴一起出兵攻打大汉。
是可忍孰不可忍,刘邦很快就平定了韩王信的叛乱,接着,他调集40万大军,攻打匈奴的主力。结果中了匈奴人的计策,被围困在白登山。
后来刘邦还是靠着陈平的计策,给匈奴单于的王后送去大量礼物,匈奴王后替他求情。才得以脱身。
这段经历让刘邦意识到两件事:其一,以汉朝当时的实力,灭掉匈奴是不可能的;其二,这些异姓诸侯王是靠不住的。

于是就在白登之围后不久,刘邦就封他的二哥刘喜为代王。代国毗邻草原,与匈奴接壤。刘邦对刘喜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肩负起抵御匈奴的重任。
在刘邦看来,外人靠不住,那自家人总靠得住了吧?可惜他太高估了刘喜,刘喜的表现还不如韩王信。
就在刘喜得封代王后不久,匈奴的大军就来了。
按理说,刘喜就算不是匈奴的对手,也应该想方设法拖住匈奴大军,让对方得不到什么好处才对。他甚至可以等到朝廷的援军到来,然后合力对付匈奴人。

结果呢?刘喜这位代王刚听到匈奴人的消息,就吓破了胆,匆忙收拾家当,然后弃国而逃。等匈奴大军到达代国的时候,刘喜已经逃到洛阳了,可谓是神速。
刘邦见到刘喜后,气得破口大骂。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如此看重的二哥,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太让他失望了。
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刘喜。毕竟就在几年前,刘喜还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唯一拿得出手的本事就是地种得好。
刘太公没少夸奖刘喜,并且让刘邦向其学习,好好种地养家去。

指望一个农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成为一位合格的国王,指挥军队与强悍的匈奴人交战,这也太强人所难了。
到头来,是匈奴人劫掠完后,自行退却的。
事后,刘邦下旨废除了刘喜的代王王位。将其降封为合阳侯。这还不解气,他隔三差五就会找机会训斥刘喜。
刘喜也因为此事一蹶不振,仅仅过了六年就郁郁而终。后来还是因为他的儿子刘濞被封为吴王,刘喜才被追封为代顷王。

刘邦的三个兄弟里,刘交是最有本事的。其本事之大,并不输给刘邦多少。
刘太公的家境还不错,毕竟祖上也是当过贵族的。因此他也明白读书识字的重要性,他先后安排几个儿子去读书。
可惜老大、老二都不是读书的料,到头来只能去种地为生。
刘邦的情况好不少,但是也就粗通文墨。毕竟相较于读书,他更喜欢仗剑天涯、四处游历。

唯独老四刘交对读书很感兴趣,《史记》中说他“多才艺”,也就是涉猎广泛。他最擅长的是取众家之所长为己用。
而且他也喜欢交友,只不过刘邦结交的都是豪杰之士,而刘交结交的都是名士、文客。
他还特意拜荀子的徒弟浮丘伯为师,学习《诗经》。可惜没学多久,就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只得无疾而终。
因为涉猎广泛,因此刘交对于历史、兵法都有涉猎。刘邦起兵后最大的短板是什么?就是没文化、少谋略。而刘交刚好补齐了刘邦的这个短板。

在张良、陈平来到刘邦身边之前,刘交就是刘邦的首席智囊。虽说刘邦身边还有萧何,但是萧何擅长的是战略、后勤,他适合做丞相,不适合做智囊。
此外,刘交并非单纯的文人。毕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刘邦都处于人才匮乏的状态,于是刘交这军师有时候还要领军出征。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任务,刘邦对外人不放心,只能交给刘交这个弟弟去处理。说白了,还是刘邦的两个哥哥派不上用场,那就只能多辛苦下弟弟了。
对此,刘交倒没什么意见。毕竟他明白,做得多、功劳大,以后的回报也会大。更何况他和刘邦是一家人,帮自家人,也不会计较那么多得失。

在刘邦建立汉朝后不久,就设计废掉了楚王韩信,然后将其封地一分为二,其中较大的一部分就封给了刘交,让他做了楚王。
而刘交的楚国,在当时的诸侯中属于土地最肥沃,地方最大的封国。可见刘邦对这个弟弟还是很器重的。
不得不说,刘交是个聪明人。在当上楚王后,他就再也没有过问过朝堂上的事情,专心在家研读《诗经》,并且为《诗经》作注。
刘邦去世后,吕后执掌朝政,不少宗室都遭殃了。但是吕后不仅没为难刘交,反而厚待他。

一方面是因为刘交很“懂事”,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刘交这个文武全才的忌惮。
此外,刘交还教子有方。在他的教导下,其子刘郢客为人仁爱,做事有礼有节。因此当汉文帝继位后,特意让刘郢客去做宗正,负责管理宗室事务。
而刘郢客这个宗正做得很不错,因为他处理事情都公正、仁爱,所有人都服他。
这对父子大概是汉初最成功的宗室了。
参考资料: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