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20已超过100架,中国为何又要进口,俄50年前研制的伊尔76?

江卿曻啊 2024-11-27 09:20:51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近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被誉为“鲲鹏”的运20运输机。

它以先进的技术、强大的运载能力和卓越的性能,成为解放军空军运输力量的核心主力。

截至2024年中国已拥有超过100架运20运输机,展现了国家航空实力的新高度。

就在大家认为中国的运输机需求已经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时,2023年4月的一则消息却引发了热议。

中国竟然从俄罗斯引进了两架伊尔76运输机,是设备性能、国际合作,还是应急需求?

【运20超百架,为何还引进伊尔76】

就在运20运输机的数量突破百架的消息传开后,人们都以为中国军队的运输能力已经进入自给自足的新阶段。

运20载重能力强、货舱空间大,还装上了国产的涡扇发动机,彻底摆脱了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同年4月从俄罗斯引进两架伊尔76的消息却打破了这个认知,令人一头雾水。

这两架飞机并不是普通的运输机,而是专门改装成消防用途,准备加入中国的航空灭火队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不断从国外引进运输机、战斗机,甚至直升机。

引进并不是因为国内技术不行,而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填补紧急需求。

早在2000年代中国就曾尝试大批量购买俄罗斯的伊尔76运输机,但因为对方供货问题,这批订单迟迟没有落实。

无奈之下才决定加速国产化,自主研发出了运20,就算有了运20,一些特殊用途的需求仍无法立刻满足,比如消防灭火、特殊救援等任务。

那么为了应对紧迫需求,国产运20为何无法完全取代伊尔76?

【特殊需求造就新选择】

灭火型伊尔76并不是一架普通飞机,这款经典型号运输机被改装后,可以携带高达42吨的灭火剂,一次飞行就能覆盖大范围的火场。

相比之下国内同类的AG600水陆两栖飞机载水量仅为12吨,且主要用于海洋救援,难以完全满足内陆森林灭火的需求。

运20虽然性能强大,但军方的需求早已排满生产线,根本抽不出空来生产消防机型。

这种现实让中国不得不从俄罗斯引进伊尔76,这款飞机曾在世界多个国家的森林火灾中立下战功。

比如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山火、蒙古草原火灾等场景,其优异的低空飞行性能和快速响应能力,使得它成为各国灭火队伍的重要力量。

中俄之间在航空领域的交流由来已久,早期的苏27、现代化的米17直升机。

甚至伊尔76的初代版本,都是通过合作引进,为中国的航空工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而这次购买灭火型伊尔76,一方面迅速补充了消防力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俄友好关系在非军事领域的深化。

它既解决了眼下的问题,也为未来的自主研发积累了经验,每一架飞机的引进背后,都是对现实与未来的深度权衡。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极端天气频发,森林火灾的威胁变得越来越严重,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森林防火更是重中之重。

蒙古高原的风沙每年侵袭华北地区,而紧随其后的草原火灾更是险象环生,就在2023年春季蒙古境内的一场大火迅速向中蒙边境蔓延。

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常规的灭火手段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航空消防装备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中国目前的航空灭火能力,与国家的需求相比仍显不足,虽然中国已拥有AG600“鲲龙”两栖飞机。

这种飞机既能从陆地机场起飞,也能在水面滑行吸水,短时间内可吸入12吨水用于灭火。

AG600的优势在于小范围的快速扑救,面对大面积、复杂地形的火灾,其能力难以完全满足需求。

更何况AG600的生产尚未大规模展开,现有机型也主要服务于海洋任务,比如岛屿补给和水上救援。

相比之下灭火型伊尔76一次可以携带42吨灭火剂,覆盖范围广,灭火效率更高,这种能力在应对内陆森林火灾时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个制约因素是运20的优先级,这款国产运输机已经成为中国空军的绝对主力,肩负着部队运输、装备投送等核心任务。

运20频繁出现在国际任务中,从武汉疫情初期的大规模医疗物资运输,到向塞尔维亚紧急输送防空导弹,运20几乎忙得停不下来。

虽然改装成灭火机型是可能的,但生产线早已排满,非军用的特殊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在这种背景下引进成熟的伊尔76消防机型成为了最现实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为了满足当前的灭火需求,也是一种策略上的务实举措。

面对火灾中国需要一种可以迅速部署的航空灭火力量,而伊尔76具备长航程和低空飞行的优异性能,能够迅速赶往火场,精准投放灭火剂。

更重要的是这种改装型飞机技术成熟、操作简便,从俄罗斯引进后可以直接投入使用,节省了大量研发时间。

除了为了应对日益频繁的大型火灾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考验,这次引进伊尔76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考量吗?

【国际合作与航空装备的互补性】

从20世纪80年代的苏27战斗机引进,到后来的米17直升机,这种合作关系为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即使进入21世纪后,中国自主研发能力大幅提升,但中俄在一些技术和装备上的合作依然紧密。

尤其在大型运输机领域,伊尔76其皮实耐用的特点和多用途能力,曾长期填补了中国军队运输力量的空白。

中国引进的灭火型伊尔76,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合作精神的延续和升级。

从以往的全面依赖,到如今针对性购买,合作的重心逐渐从“追随者”转变为“互补者”。

这种变化表明中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自立,还能在国际合作中寻求最优解。

另一方面引进并不是简单的购买行为,而是中国在全球视野下的理性抉择。

引进成熟装备,中国为未来发展积累了实用经验,同时也在国际合作中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国的装备引进,从来不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是从长远战略和实际需求出发。

在航空灭火领域,引进伊尔76不仅是对当前需求的回应,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次尝试和探索。

通过这次合作,中国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种大型灭火飞机的性能和操作要求,为后续自主研发积累宝贵的技术和经验。

中国早期引进的伊尔76运输机,除了用于军事运输,还改装成空中预警机,成为我国空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而这次的灭火型伊尔76,也有望在未来的国产化道路上发挥类似作用,伊尔76的选择,也突出了中国在特殊装备采购上的灵活性。

这种灵活性让它成为中国航空灭火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选型上的务实思路,同样体现在其他装备采购中。

例如中国曾引进美国的波音747改装灭火机,这款飞机虽然操作复杂、成本高昂,但在一些重大火灾中表现突出,弥补了国内装备的不足。

同样地灭火型伊尔76的引进,是一种务实之举,更是为未来更高层次的装备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

通过这种灵活的采购策略,中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灭火能力,还为未来的装备规划打下了基础。

这次伊尔76的引进,既是一次紧急需求的解决方案,也是长期战略的一部分。

它的到来丰富了中国航空灭火的手段,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在特殊装备领域的技术储备。

【结语】

从运20到伊尔76,中国在航空运输领域的探索,有对装备性能的追求,更是对实际需求的深刻理解。

从战场到灾区,从军用到民用,每一次选择都至关重要,引进伊尔76是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更是中国开放姿态与合作精神的关键一步。

在航空工业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中国正以稳健的脚步迈向全球航空强国的行列,这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

【参考文章】

环球网在2015年6月4日关于《俄称中国购俄发动机配歼10歼15轰6运20伊尔76》的报道

中国小康网2021年1月5日关于《中国运-20和歼-20已达到上百架,只差轰-20,今年能否凑齐?》的报道

中国新闻网2023年4月21日关于《突发!已蔓延至我国边境》的报道

中华网2023年4月27日关于《俄紧急情况部长:中国希望从俄罗斯购买两架伊尔-76消防飞机》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1 阅读:175

江卿曻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