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努力不如躺平的典型,为何大多发生在大明

历史爱好者祥子 2025-04-05 06:48:32

人们总喜欢说,越努力越幸运,而对于一些人来说,很可能反而是越努力越不好,不信就来看看下面的这些案例吧。

明惠宗朱允炆,年纪轻轻,明明躺平就能熬死那些藩王叔叔,只要等到这些叔叔们死了,自己想怎么削藩就能怎么削藩,可他偏偏要急着站出来削藩,甚至屡屡向叔辈们挥动屠杀。例如:周王朱橚,齐王朱榑,先后被贬为平民,并软禁在南京;代王朱贵被软禁在大同;相王朱柏被贬为平民后自尽而死;岷王朱楩被贬平民后下放到漳州等。

于是,最有能力的叔叔朱棣不干了,本以为帝位已与自己失之交臂,这辈子可能只有“躺平”的份了,但屠刀却已悬在了自己的头顶,想躺平也躺不平了。与其躺平等死,不如奋起反击,闯出一条活路。因此,“靖难之役”便不可避免地发生。

▲明惠宗朱允炆

结果,原本只能躺平度一生的朱棣登上了帝位,而原本努力的朱文炆却失去了帝位,甚至就此杳无音信,生死不明。

有蛐蛐皇帝之称的明宣宗朱瞻基就深谙“躺平”之道,并没有改革的想法,只是延续着祖父永乐皇帝的老套路,反而促进了朝政的稳定。

明英宗朱祁镇,少年天子,血气方刚,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当他看到北方鞑子侵扰国土就非常的气愤,于是在大宦官王振的鼓动下,更多的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或许还有效仿先祖御驾亲征的事迹,也想要扬威疆场,结果却导致了“土木堡之变”,就连自己也被敌人给俘虏了。

如果,他能学学先父明宣宗的“躺平”之道,或许大明就不会发生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土木堡之变”。

相比努力的朱祁镇,明武宗朱厚照便是一位躺平的典型,并被有些人称为玩乐一生的混混皇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国家的稳定。

但是,将“躺平”发挥到极致的应该是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在位48年。虽然,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却消极怠工了28年。

在这28年里,他将一切朝政都甩给了内阁首辅张居正,而自己除了享受生活,还是享受生活,反正就是天天吃喝玩乐,不上朝,不理政,反而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当然了,后期因没有像张居正一样的能臣处理朝政,结果导致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明崇祯帝朱由检

到了明熹宗朱由校时期,他同样也是一位喜欢“躺平”的皇帝,并深知自己没有处理朝政的本事,于是便将一切朝政都交上宦官魏忠贤打理,而自己则将绝大多数精力用于研究木工,因此有人称他是木匠皇帝,却也保证了大明江山的平稳过渡。

然而,到了最后的明崇祯帝朱由检时期,朱由检无疑是大明王朝中一位非常努力的皇帝典型,几乎一生都没有“躺平”的机会,史书上说他“鸡鸣面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却因有救国之志而无救国之能,最终葬送了大明江山,就连自己也“自挂东南枝”,自缢在了煤山的歪脖子树上。

其实,历史上努力不如躺平的经典案例还有许多,只是相对而言,大明显得更加的经典和频繁罢了。

例如:“萧规曹随”的曹参,在他接任萧何丞相位后,便采取了“躺平”的执政理念,完全遵循前任丞相萧何的政治主强,而自己则整日饮酒,反而打下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基础。

如果,他想努力做的更好,甚至进行革命,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姜维

再如:刘禅,前期躺平,后期总想耍耍皇帝瘾,结果害得姜维避祸沓中,最终丢掉了蜀汉基业;还有非常努力的诸葛亮、姜维,立志北伐,反而导致蜀汉国弱民疲,最终成为三国中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或许,诸葛亮、姜维不那么努力,蜀汉可能会更加的长久吧。

但是,若没有他们的努力,他们的精神又怎么能够感动和激励一代又一代后人呢?

由此可见,努力更像是一种精神追求,但也可能是一种作死行为;躺平却可能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但也可能是一种摆烂行为。毕竟,谁都可以努力,可若方向不对就要努力白废,而方向并不是什么人才都能把握住的。尤其是躺平,更不是什么人都有能力和条件去做的,一不小心可能就成了摆烂,尤其是并没有多少条件的普通人群。

所以,普通人群几乎都没有躺平的条件,只能去努力奋斗了,即使结果可能并不那么美好,但也算是人生中的一段珍贵足迹,或者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慰籍吧。

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