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遗产犹如伏特加酒瓶般,一旦破碎易于实现,但要将其修复至原状则异常艰巨。若将此言置于库兹涅佐夫号之上,可谓再合适不过。这座于一九九一年仓促入役的庞然大物级战舰,目前位于摩尔曼斯克第三十五修缮船坞内。历时足足七载,俨然变作了"码头钉子户"。
近期,《国防快报》乌克兰版面披露信息指出,即使时间推进至一年后,这座六万吨级的“海上庞然大物”仍旧无法驶离维修设施。
库兹涅佐夫号
细细翻阅这艘旧船的档案,愈发感到其情形匪夷所思。二零一六年,于叙利亚战场之初次亮相,该事件即遭遇挫败,苏-33舰载机仿佛冰棍般滑离甲板,沉入地中海,随后米格-29的坠毁更是让俄罗斯海军航空部队颜面尽失。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火灾诅咒——一场由焊接火花触发的火灾于2019年平息后,2022年末圣诞前夕再度升腾起滚滚浓烟。谈及此类事件,军心未曾受到冲击乃是虚言。若此舰不予除役,恐将在航母领域酿成严重的灾难性事件,堪比切尔诺贝利事故。
库兹涅佐夫号
然而最令人费解的,便是俄罗斯方面的举动。明明家中已无余粮,却执意维持着老旧物品的生命力。去年俄军即有消息指出,计划将其送至拆船厂,然而今年却再度拨款进行维修工作。
其实明眼人都算得清账:修复古船所需费用足以建造一艘全新战舰的三分之二,然而,相匹配的苏-33型号早已被淘汰。经过不懈努力积累的飞行员队伍,或是步入职业生涯的尾声,或是技艺荒废。如今,在北莫尔斯克驻扎的舰载机分队,只能与图-95轰炸机一同进行高飞表演,充当空中伴舞的角色。
辽宁舰将在2024年10月进行实战训练。
谈及此,一个核心议题便浮现眼前:尽管中俄关系现今紧密,辽宁舰与库舰作为姊妹舰,源自同一船厂,俄罗斯为何未寻求中国的支援呢?
从技术角度来看,尽管辽宁舰起源于库舰的设计蓝图,但历经二十年的改造与优化,其内部结构已显著提升至相当于第三代半的先进水准。若真要为俄罗斯人提供援助,可能需要派遣工程团队,彻底拆解并重新安装动力系统,这一过程显然不会比建造一艘新舰艇更为简单。
归根结底,仍是虚荣之心在驱动。过去,俄罗斯的军工业一直视航母为强国的象征性装备。曾傲慢地将印度“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的改装成本从7亿美元推高至23亿美元,并对此自信满满。然而,如今却似乎面临着向中国寻求维修服务的局面。这可能使普京难以接纳。
从实际角度来看,中俄军事合作历来表现为俄罗斯提供技术,而中国承担费用的角色安排。若要实现这一合作模式的彻底逆转,导致双方在军事合作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尤其是对于莫斯科那些身着军装的高层官员而言,他们需要进行的心理调整和适应过程可能需要长达十年之久。
辽宁舰将在2024年10月进行实战训练。
不过换个角度思考,如今的克里姆林宫亦是进退两难。挪威海军近期投入使用的F-35B隐形战斗机,频繁活动于巴伦支海区域。与此同时,美国第七舰队的航母战斗群则在太平洋上展开所谓的“自由航行”行动,其频率之高,堪比日常购物。
当前,俄罗斯海军所能展示的主要力量,除核潜艇外似乎别无他物。航母与核武器相似,虽非不可或缺,却必不可少,对于标榜为全球大国的俄罗斯而言尤为如此。
2019年12月,库兹涅佐夫号冒出浓烟。
这场关于航母的荒谬表演,还揭示了更为严峻的隐患。苏联遗留给俄罗斯的军事资产,正以显著的速度贬值。显而易见,从T-14坦克的研发受阻,到苏-57隐形战斗机采购需求的缩减,直至当前航母项目面临的困境,表面上是技术层面的挑战,实质上反映的是全面工业生态系统的崩溃。
回顾当下,俄罗斯海军最重大的策略性失策,或许并非未能寻求中国的援助以建造航母,而是错误估算了后冷战时期海洋势力的演变态势。当中国专注构建三航母战斗群,并在福建舰上实现电磁弹射技术的创新突破时,俄罗斯却在犹豫是否应为三十年前的设计蓝图船舶延长寿命。
库兹涅佐夫号的命运,仿佛是莫斯科地铁站内褪色的苏联马赛克壁画——昔日辉煌壮观,而今却显得斑驳零落。或许只有待到那艘老旧船只完全坠入深渊之日,俄罗斯人方能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