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2025上海车展)如期而至。本届车展以“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展开,参展企业国别相较上届车展范围更广,展览规模和展出面积创下新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新老品牌的交替,国内汽车市场的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化。

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发展新阶段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对于我国的本土企业来说更是“弯道超车”的机会。数据显示,我国在2024年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乘联分会数据,今年1—3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由41.5%提升至51.1%,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攀升,是技术创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效果。当下,随着消费者对续航里程、充电效率等方面的期待日益提升,有关电池技术的创新竞赛正式展开。固态电池作为锂电池领域的核心技术迭代,拥有能量密度高、充电速度快和安全性好等优势,因此其获得了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青睐。以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宁德时代为例,其在2023年推出的半固态电池比传统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0%,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

车企方面,长安汽车表示公司正在加快推进下一代电池开发,预计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能量密度有望达到400Wh/kg。上汽集团也表示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今年底在全新MG4上量产应用,首款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落地。此外,还有东风、丰田等多家车企计划在今年进行小规模量产。随着动力电池领域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突破,将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支撑,充电设施的建设、充电速度的提升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今年3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1374.9万台,公共充电桩390万台,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覆盖率超90%。

快充方面,车企为消费者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其中超快充技术有望进一步解决新能源汽车的补能瓶颈。比亚迪于3月发布兆瓦闪充技术,5分钟可补能400km,补能时间愈发接近燃油车的加油时间。此外,华为数字能源宣布将于4月22日推出兆瓦超充新品,极氪也会在上海车展展示单枪峰值功率达1.2MW的全液冷充电桩。
除了技术创新外,2025年将继续实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以及新能源汽车车购税减免等优惠,同时还扩大了汽车报废更新支持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国四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各地区今年的以旧换新政策也在扩大范围,上海的以旧换新政策便将汽车置换更新补贴范围扩大至外牌旧车。
相关政策的支持,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的换车门槛。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3月28日我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已超176.9万份,全国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已累计零售超205万辆,较上年同期增长约34%。
由此可见,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相关技术创新突破、充电基建不断完善的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从政策驱动转向技术驱动的新阶段。
汽车动力多元化技术路线并行
众所周知,动力系统是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技术路线多元化正成为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作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点类别,纯电动车的性能已经实现质的飞跃。目前,800V高压技术正成为行业新宠,相较于此前的400V系统,在充电效率、降低电耗、提高系统性能等方面提升明显。以电耗为例,通过提升系统电压,800V技术可以在不增加电流的情况下实现更高的功率输出,从而减少电耗。随着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和充电技术的提升,纯电动车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短途通勤等领域,纯电动车将成为主流选择。

此外,混动技术也成为各大车企竞相追逐的焦点,油电混合、插混、增程等新能源驱动形式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新车上。具体来看,已经发展多年的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在国内市场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份额,其优势在于结合了传统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的优点,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两种动力源的协同工作。虽然该类车型的售价普遍高于传统燃油车,但较低的油耗和略胜一筹的驾驶体验还是能够获得一部分消费者的青睐。
相较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加了外部充电功能,在电量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仅依靠电力驱动,而电力不足时可切换至燃油发动机驱动或使用油电混合模式。该类型车辆的优势在于能够享受类似纯电动车的低能、低噪音等优势,还能满足长途行驶的需求。

增程式混动汽车则是在纯电动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小型内燃机作为发电机,其只负责发电,不直接参与动力输出。该设计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享受纯电动车的强劲动力,还无需担心车辆的续航能力,免除了里程焦虑。在需要兼顾长途行驶和低使用成本的消费群体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混动汽车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燃料电池汽车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方向,其优势在于其宽温域适应性,无论是在低温还是高温环境,都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因此,该类型车辆具备续航里程长、补能时间短等特点。尽管目前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规模较小,但随着氢能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和成本的降低,燃料电池汽车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星。

不得不提的是,尽管新能源汽车提供多种动力形式选择,但依然有大量消费者忠于传统燃油车型。根据中汽数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虽然有超过半数的燃油车型销量呈现下滑趋势,但排名前50名燃油车的年度终端销量仍然达到了725.7万辆。由此可见,市场对燃油车仍有着强劲的需求,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其仍会在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政策方面,国家也在支持内燃机技术的进步。今年2月,工信部表示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还要同步推进内燃机技术的发展。内燃机将朝着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因此未来的燃油车有望实现更低的排放和更高的效率。
综合来看,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不同动力形式的汽车均会在市场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汽车产业也将迎来百花齐放的时代。(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