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哥华素里市的一场葬礼上,十四支白蜡烛被寒风吹得东倒西歪,像极了E姓少女短暂而破碎的人生轨迹——从2024年3月接触DM,到7月吸食BD,10月沉迷F太尼,最终在2025年1月30日停止呼吸。当棺木入土时,裹着加拿大国旗的"人权法案"正在天上微笑,它刚刚见证了一场完美的制度性谋杀。

这个华裔家庭遭遇的黑色幽默,堪称当代加拿大社会治理的经典寓言。当戒毒师将家长请出客厅,郑重宣告"13岁少女享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吸毒自由"时,我们仿佛看见《1984》里的真理部官员举着新话词典:强制戒毒是犯罪,见死不救是仁慈。在卑诗省卫生局的逻辑体系里,父母试图拯救染毒女儿的行为,竟比芬太尼本身更具危害——毕竟前者破坏"个人意志",后者只是摧毁肉体。

这场悲剧最讽刺的注脚,是政府戒毒专家的工作流程:每周准时上门与少女密谈,用专业话术将死亡风险包装成"自主选择",像推销员般维护着吸毒权的完整性。当女孩短暂动摇想要戒毒时,这些自由捍卫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用"洗澡不习惯""过夜会失眠"等哲学命题,成功守护了未成年人持续吸毒的宪法权利。这种将放任当包容、视监管为压迫的治理艺术,让加拿大在毒品问题上完成了对大清烟馆的终极超越——至少当年的瘾君子还要自己掏钱买烟枪。

在渥太华的议会大厦里,政客们正为"安全供应计划"争论不休,仿佛多建几个吸毒室就能把芬F太尼变成维生素。而华人社区举着"还我孩子"的标语在风雪中抗议时,主流媒体镜头却默契转向乌克兰的天空——毕竟在进步主义叙事里,一个华裔少女的死亡,远不如跨国地缘政治来得性感。这种选择性失明背后,是加拿大社会治理的终极密码:少数族裔的苦难,不过是多元文化主义的装饰性代价。

更荒诞的是制度设计的"人性化"细节:13岁可以自主决定吸毒,却不能合法买烟;能拒绝父母救助,却要等卫生局派来的戒毒师教授如何安全注射。这套将青少年保护法反向操作的绝技,堪称自由主义法典的巅峰之作——它成功将北美大陆变成了毒贩的迪士尼乐园,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免费体验从入门到殡葬的一条龙服务。

当素里市的葬礼花圈被收走,加拿大卫生部又贴心地更新了《未成年人吸毒指导手册》:新增"如何向父母隐瞒吸毒痕迹"章节,删除了"强制戒毒流程"条目。在渥太华的星光下,特鲁多总理正在为LGBT群体权利法案签名,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与温哥华街头F太尼包装袋的摩擦声,合奏出一曲后现代社会的安魂曲。

这个曾经以枫糖浆闻名的国度,如今正用制度性纵容酿造着新型社会毒品。当"自由"成为见死不救的免责条款,当"人权"化作未成年人的死亡通行证,加拿大确实在创造历史——只是这历史散发着F太尼的甜腥,正在将整个国家拖向比北极寒冬更冷的深渊。或许真如网友戏言:当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换成注射器时,美利坚合众国第51州的旗帜,就该在渥太华升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