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会上,蔺相如虽然机智,但掩盖不了其目光短浅的短板

曹刘孙七号历史 2024-10-25 03:44:05

中学时期,我们学过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会上的出色表现,被赵王拜为上卿,官居廉颇之上。

廉颇是战国名将,曾跟随乐毅攻打齐国,夺取了齐国的阳晋,才因功被赵王拜为上卿。廉颇是经过多次出生入死,才获得上卿的,但蔺相如仅凭渑池会上的表现,就官拜上卿,位居廉颇之上。

廉颇不服,放话要教训蔺相如。蔺相如为了避免和廉颇起争执,故意躲避他。蔺相如身边的人看不下去了,觉得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没必要怕廉颇。蔺相如解释说,他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颇将军呢?其他国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有他和廉颇在,如果两人内斗,会损害赵国利益。

廉颇得知此事后,羞愧不已,背着荆条去蔺相如门前请罪,这才有了将相和的佳话。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表现,维护了赵孝成王的尊严,让赵王很满意,但赵国真的从中受益了吗?

渑池会盟的背景

秦国原本是个边陲小国,中原诸国会盟都不叫他,但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秦国逊色强大了起来。秦国尤其是通过奖励军功制,让秦国士兵变得勇武好战,成了六国惧怕的“虎狼之师”。

秦国秦国强大之后,有了吞并六国的野心。秦国通过攻打六国,不断地削弱六国的实力,但是秦国也惧怕,六国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所以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通过交好与秦国相隔较远的齐国,攻打和秦国接壤的赵、魏、韩、楚等国,最后将他们逐一攻破,统一天下。

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国三次出兵攻打赵国,拿下了赵国的石城、光狼城等城池。公元前280年,秦国派名将司马错,率兵夺取了楚国的黔中。秦国同时和赵、楚两个强国作战,压力巨大,所以秦昭襄王想和赵国暂时休战,以便集中兵力攻打楚国,这才有了渑池会盟。

渑池会盟

秦昭襄王为了避免秦国两线作战,约赵孝成王在渑池会盟,想暂时和赵国休战。在和秦国的交手过程中,赵国接连败于秦军,所以两国议和,对赵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赵孝成王前往渑池赴宴。

渑池宴会上,秦昭襄王自持秦国实力强大,想以强凌弱,借机羞辱赵孝成王。秦王要求赵王为自己鼓瑟,蔺相如愤然而起,要求秦王也为赵王击缶。秦昭襄王没占到便宜,心有不甘,又要求赵国拿出15座城池为自己祝寿,蔺相如寸步不让,也要求秦国献出都城咸阳做赵王寿礼。

秦王和蔺相如的交锋,让宴会气氛变得剑拔弩张,秦王本人愤怒不已。斗归斗,最终理智占了上峰,秦王并没有因蔺相如顶撞自己而忘掉要事,他成功和赵王订立盟约,完成了议和。同时,由于廉颇已经在边境布置好了军队,秦王也忌惮赵军,不敢像扣押、欺凌楚怀王一样,扣押赵王,最终赵王和蔺相如成功回到了赵国。赵王对蔺相如在渑池会的表现很满意,拜其为上卿。

渑池会盟的后果

蔺相如在渑池会的表现虽然很机智,但从后果看,赵国显然得不偿失,失去的要远多于得到的。

秦国的实力在赵、楚等国之上,而且秦国贪婪成性,目标是吞并六国,所以赵、楚等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楚国的灾难,也是赵国的灾难,如果赵国坐视楚国的灾难于不顾,迟早会危及自身。

公元前280年,秦国攻打楚国和赵国,两国可以联合起来对付秦国,但赵王和蔺相如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日后凶灾,不顾及楚、赵两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和秦国独自订立了盟约。

订立盟约之后,秦国集中兵力攻打楚国。公元前280年,秦国击败楚国,夺取了楚国的黔中郡,逼迫楚国割让汉水以北和上庸等地。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都郢城,让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260年,秦赵爆发了长平之战。关键时刻,诸国不肯帮助赵国,不愿给赵国借粮,不愿出兵援助赵国,导致赵国惨败于秦国,损失了45万大军。次年,秦国攻打邯郸,想要灭掉赵国。此时,赵国才醒悟过来,连楚抗秦才是上策。赵孝成王派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向楚国求援。

楚国害怕得罪秦国,不愿出兵救援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站了出来,他以死相逼,以及对楚王陈说利弊关系,让楚王认识到,楚、赵两国唇亡齿寒,他随即派兵救援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邯郸之战时,赵孝成王才想起和楚联手对抗秦国,其实已经晚了。秦国通过逐一攻破的方法,严重削弱两国的实力了。如果在渑池会上,赵孝成王和蔺相如不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和秦国订立盟约,而是选择连楚抗秦,赵国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也不会在数十年之后,被秦所灭。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