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建三(河北怀来)
近期,每当我踏入碱滩这片湿地,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泥土和水草的清香。一群鸿雁、赤麻鸭及凤头麦鸡正在水边觅食,它们时而低头啄食,时而伸长脖子观察四周,仿佛在享受这片宁静的自然天地。
河滩浅水处泛着粼粼波光,春日的鸿雁曲颈垂喙,在泥浆裹着草根与贝壳碎片的滩涂间,将斑驳的倒影啄成细碎的金箔。
几种水鸟聚集在浅滩上,它们有的安静地休息,有的则忙碌地寻找食物。这些鸟儿似乎对周围的环境了如指掌,每一步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
鸿雁漫步在泥水中,长喙灵巧地在软泥里探寻,甚至将头全部伸进淤泥里,只露出两只小眼睛,藏在泥水里的小虫子或草根就这样进到了它们的肚子里。这样的环境,鸟儿们吃下去能健康吗?
它们那扁平而宽阔的喙,像是一把精巧的筛子,轻轻地在泥水中拨弄、筛选,寻找着藏匿于泥沙之下的微小生物。每一次喙尖的轻触,都是一次对自然馈赠的探索与珍惜。
一只灰雁伸着长长的脖子向上看去,似乎在警觉地观察周围的动静。而另外几只则专注于啄食泥水里的小生物,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两只鸿雁在浅水区低头啄食的模样显得格外专注,偶尔还会抬起头来,似乎在确认同伴的位置,它们吃的津津有味!
这四只鸿雁的动作有些怪异,长长的脖颈伸入水中,其中两只侧面躺在水里,好像是在清洗粘滿泥浆的头颅。
突然一只猛地抬起头,嘴里叼着一条小鱼,迅速吞咽下去,连我的镜头都未捕捉到,其动作精准而完美。
两只鸿雁猛地从水中跃起,不知什么原因掐起了架,它们的翅膀在阳光下划出交叉的弧线,利爪与喙尖激烈碰撞,飞溅的羽毛像被揉碎的银箔,纷纷扬扬坠入浑浊的水面。
金属质感的羽翼绞成旋涡,遒劲的脖颈在阳光下勾勒出残酷的几何图形。它们时而用翅膀相互拍打,时而用喙尖挑开粼粼波光,整个水域都成了它们角力的竞技场。
不到1分钟的打斗, 这只鸿雁一败涂地,青铜铸就的脖颈在这里弯成屈辱的弧度,它仿佛在躲避着周围的一切目光。此时的风声似乎都在嘲笑它的失败,它的身躯微微颤抖,那是伤痛与屈辱交织的悸动。
鸿雁胜利者昂首挺胸、身姿矫健,目光如炬,尽显志得意满之态,振翅间都带着一股睥睨苍穹的傲然,似在宣告着它无可撼动的王者地位。那柔软的泥地留下了它们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这池塘边谱写着属于它们生活的精彩乐章。
周围,是同伴们此起彼伏的低鸣,以及远处偶尔传来的其他水鸟的叫声,共同编织成一首悠扬的湿地交响乐。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和谐的景象中,鸿雁们不仅是在觅食,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古老而神圣的仪式,与这片土地、这片水域,以及所有生命共同呼吸,共享这份宁静与丰饶的美食。
从表象来看,泥水似乎是脏污的代名词。浑浊的泥浆,夹杂着各种微生物、腐殖质以及可能存在的污染物,让人觉得鸿雁从这里获取的食物必然也沾满污垢。然而,大自然有着它独特的运行法则,不能仅仅以人类的标准来评判。
对于鸿雁而言,泥水环境实则是一座天然的食物宝库。泥水中富含着各种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藻类以及植物的根茎和种子。这些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且自身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当鸿雁将它们捕获并食用时,虽然从外观上看食物可能裹着一些泥水,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健康或不洁净。
事实上,鸿雁自身也拥有一套适应这种觅食方式的生理机制。它们拥有强健的消化系统,胃酸的浓度较高,能够有效地杀死食物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细菌和寄生虫。此外,鸿雁的肠道也具备很强的吸收和代谢能力,能够迅速处理摄入的食物,将营养成分吸收利用,而将多余的杂质排出体外。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泥水环境中的微生物和腐殖质也并非全然有害。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微生物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过程,将复杂的物质转化为简单的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又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进而成为鸿雁等动物的食物来源。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泥水环境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而鸿雁在其中觅食,正是这个生态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且,鸿雁在觅食后也并非对身上沾染的泥水听之任之。它们常常会来到清澈的水域,进行精心的梳理和清洗。用喙仔细地整理羽毛,将泥污清除干净,让自己的羽毛重新恢复整洁与光滑。通过这样的行为,鸿雁不仅保持了自身的清洁,也减少了因沾染污垢而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所以,鸿雁在泥水中觅食,不能简单地用干净或不干净来评判。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它们以独特的方式适应着、获取着生存所需的营养。泥水虽然看似浑浊,但其中蕴含的丰富资源以及鸿雁自身强大的适应能力,共同构成了它们在自然界中生存繁衍的基础条件。
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和谐,也更加理解了泥水中觅食这一简单却充满生命力的智慧。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法则,值得我们去尊重和深入探究。
2025.04.02
编辑:牛义信/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