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给儿子取名“劫生”,这两个字最终成了一个悲剧的预言。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师,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充满争议。
从包办婚姻到复杂的感情纠葛,他不仅让结发妻子痛苦了一生,还对亲生儿子态度冷漠,甚至起了个极不吉利的名字。
这个孩子短短七年的人生,被父亲的冷漠与命运的残酷共同压垮。
历史上的徐悲鸿,是一位艺术巨匠,但也是一位难以称得上合格的父亲和丈夫。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封建婚姻的枷锁徐悲鸿的抗争与逃避
徐悲鸿的段婚姻是典型的封建包办婚姻,他从未爱过自己的结发妻子。
婚姻对他而言,更像是一种束缚。
父母坚持传统观念,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正统,而徐悲鸿的性格却天生叛逆,他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艺术上的追求。
在那个年代,他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反抗这种安排,最后只能勉强屈从。
但问题在于,婚后他选择了极端的方式去对抗——情感上完全冷漠,生活上彻底逃离。
他离家求学、追逐艺术理想,把所有责任都丢给了妻子。
相比于面对问题,他更倾向于直接切断关系。
结果,妻子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而孩子也成了他不情愿背负的“意外”。
2. “劫生”之名冷漠与自我中心的体现
一个父亲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劫生”,这在当时甚至今天看来,都是难以理解的行为。
这两个字透露出徐悲鸿对儿子出生的极度不满,他认为这个孩子是封建婚姻的产物,是自己人生的“劫难”。
在他眼中,这个孩子的存在不是幸福的延续,而是他人生不自由的象征。
但问题在于,孩子无辜。
作为父亲,他并没有给孩子任何温暖和爱,甚至连一个体面的名字都吝于给出。
后来,孩子意外染上天花,他急忙改名为“吉生”,试图用名字转运,但这一切显得如此讽刺。
他对儿子的态度,从始至终都带着一种自我中心的冷漠,这既伤害了孩子,也在后来让他自己悔恨不已。
3. 艺术至上的选择成就与自私的两面
徐悲鸿一生以艺术为重,他的确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对艺术的执着很大程度上以牺牲家庭为代价。
他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画画和学习中,根本无暇顾及家人。
尤其在儿子展现出绘画天赋时,他才短暂地表现出一点兴趣,但这种“兴趣”更多是基于他对艺术的追求,而非父爱。
当他与蒋碧薇私奔到日本时,他彻底抛弃了原配和孩子。
此后,他的艺术事业蒸蒸日上,但被抛下的妻儿却在贫困与疾病中挣扎。
儿子的早逝无疑是命运的残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种必然——缺乏父亲的关爱,母亲独自支撑家庭,孩子的健康和成长环境自然得不到保障。
徐悲鸿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作为父亲和丈夫,他显然存在严重的缺失。
他对结发妻子的冷漠和对儿子的敌视,既有个人性格上的问题,也有时代背景的影响。
封建婚姻的悲剧、艺术至上的选择以及他对家庭责任的逃避,共同造就了这一连串的不幸。
历史上的徐悲鸿耀眼夺目,但他的家庭生活却像一幅破碎的画卷,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