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春天,一场惨烈的生死较量在湖南雪峰山爆发。日军号称“精锐之师”的十万部队被困在崇山峻岭中,食物短缺、弓弦崩断,连退路都成了死胡同。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自相残杀,甚至为“节省资源”逼迫伤兵自焚。战后,这片土地上尸臭弥漫数月,成为日本法西斯侵略史上最耻辱的一章。
为什么如此惨烈?这背后不仅仅是一次战役的胜败,而是一场疯狂侵略的最后掘墓。
这一切要从日本的“芷江攻略战”说起。
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穷途末路,国内资源枯竭,战线超长,军队疲惫不堪。为了挽回败局,他们把目光死死盯住了湖南的芷江,这里是中美联合空军的战略基地,从这里起飞的B-29轰炸机频频对日本本土发动毁灭性轰炸。
日军妄图拿下芷江,掐断盟军的空中打击力量,甚至奢望用这场战役扭转战局。他们低估了中国军民的抵抗决心,也完全没想到雪峰山会成为吞噬他们的噩梦。
雪峰山,是一道横亘在湖南西南部的天然屏障,山高林密,地势险峻。这里不仅是湘西的门户,也是通往芷江的必经之路。
1945年4月,日军第20军司令坂西一良率领五个师团,总兵力约十万人,从邵阳和东安两地出发,企图强攻雪峰山,直捣芷江。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国方面调集了9个军、约20万兵力进行迎击。
国民党军队正面抵抗,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则在敌后不断袭扰,这场被称为“雪峰山战役”的战斗由此拉开帷幕。
一开始,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在平坦地带还能勉强维持战斗力,但一进入雪峰山的深山密林,他们的日子就越来越难熬。
山路狭窄,补给线被中国军队频频切断,士兵们每天要面对的不仅是敌军的袭击,还有毒蛇猛兽、恶劣天气、毒虫叮咬,甚至因为粮食耗尽开始饿肚子。湘西的猎户们更是利用地形优势,化身“幽灵”,时不时在日军后方放冷枪、断补给,让日军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日军第47师团的重广支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支约4000人的部队原计划配合主力部队进攻蓝田县城,但由于遭到新四军和当地民众的多次袭扰,迟迟未能集结。
就在他们疲惫不堪、补给告急时,国民党第73军军长韩浚果断抓住机会,突然发动猛攻,彻底打乱了日军的部署。更戏剧性的是,韩浚还故意示弱,引诱日军渡河,然后趁其不备用重炮狂轰乱炸,日军溃不成军,死伤无数。
等到日军47师团主力赶来增援时,已是强弩之末。
另一边,日军116师团的109联队也在雪峰山的深处遭遇了灭顶之灾。
这支部队在试图突破龙潭镇时,遭到国民党第19师和第51师的合围。山地战斗中,日军的机械化装备几乎成了摆设,而中国军队的重炮和中美联合空军的轰炸机却发挥了巨大杀伤力。
109联队被迫向红岭村方向撤退,但一路上不仅要应付敌军的追击,还要面对弹尽粮绝的困境。到达黄莲江时,这支原本有4000余人的部队只剩下不到2000人,其中还包括500多名重伤员。
接下来的情节,实在令人不忍直视。为了不拖累部队行动,日军联队长泷寺保三郎竟命令这些伤兵“集体玉碎”,也就是所谓的“自杀”。
但在弹药早已耗尽的情况下,泷寺保三郎下令收缴了伤兵的所有武器,甚至连一块能割动皮肤的铁片都没留下,最后逼迫他们点燃干草自焚。那些伤兵无助地哭喊,但换来的却是火焰的吞噬。
整座宅院化为灰烬,空气中弥漫着焦尸的气味。泷寺保三郎对此没有一丝愧疚,反而冷笑着将这称为“光荣的玉碎”。
更残酷的是,这种自相残杀并非个例。在雪峰山战役中,日军因为弹药、粮草匮乏,不得不一次次抛弃自己的伤兵,甚至有的士兵因争夺一块发霉的干粮而拔刀相向。
那些企图逃回日本的士兵在撤退途中,不是被当地猎户射杀,就是掉进深潭摔死,或者被毒虫咬伤后感染致死。雪峰山的山路上,到处是被遗弃的尸体,山涧的溪水都被血染红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日军伤亡人数高达2.7万,其中1.25万人被当场击毙,约1000人死于溃逃过程中的非战斗伤害,甚至还有几百人被湘西猎户用弓箭射杀。而中国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人数超过2万人,其中约7800人阵亡。
但最终,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彻底粉碎了日军的“芷江攻略战”计划,也让整个侵华日军士气大跌,成为他们全面溃败的前奏。
雪峰山战役结束后,当地的村民回忆起那段惨烈的日子时,仍然心有余悸。
有人说,那山林里的尸臭味整整持续了几个月,许多地方都变成了“无人区”。而就在几个月后,侵华日军终于低下头颅,回到这片让他们魂飞魄散的山脉,举手投降。
有人说,雪峰山不仅是日本法西斯的坟场,也是中国军民用血与火捍卫家园的见证。那些倒在山林中的人,无论是中国的抗日英雄,还是被迫走向毁灭的日军士兵,都成了这段历史的沉默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