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谅山的天,灰得像压着一层铁。炮弹的轰鸣声从城外传来,震得大地都在颤抖。
越军的无线电中传来一条让人不寒而栗的信息,“中国军队的炮火太猛了,所有的道路都被封锁,我们简直无法抵挡,要撤退只有爬山了。”短短几句话,透着绝望,像是一场战斗已经注定了结局。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谅山城是越南北方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
从法属时期开始,这里就被视为红河平原的最后屏障。法国人留下的钢筋水泥工事,被越南人精心加固,几乎每一座建筑都被改造成了防御设施。
谅山不仅是一个城市,更是一座堡垒。越军对这里的防守信心满满,甚至在解放军攻下同登镇后,仍然坚信谅山是不可攻破的。
但信心是一回事,现实却是另一回事。
战争开始时,越军的部署可谓用心良苦。
他们把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调往谅山,想在这里拖住解放军。密如蛛网的坑道、坚固的高地掩体,让人一看就头皮发麻。
可就在战争爆发前,越军却做了一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他们驱赶了谅山市的平民。一个原本人口密集的城市,硬是变成了一座空城。
许世友看到这一点,心里反而松了口气,“既然没有平民,我们就可以放开手脚打了。”这一决定,让解放军少了后顾之忧,谅山的命运也在这一刻被悄然改写。
开战的那天,战争的序幕从天崩地裂的炮火开始。
3月1日上午,解放军的重型火炮开始咆哮。55军的19个炮兵营,306门火炮,仅仅用了半个小时,就把谅山城北区打得满目疮痍。
越军经营了几十年的防御工事被炸得几乎无法还手。大石山、小石山的高地变成了弹坑密布的废土,越军的大型火炮根本无法进入阵地,只能躲在坑道里用机枪和步枪反击。
这一幕,对于那些曾经幻想着把谅山变成“斯大林格勒”的越军指挥官简直是噩梦。
解放军并没有给越军喘息的机会。
坦克和步兵紧随其后,在炮火的掩护下迅速发起冲锋。为了压制越军的机枪火力,坦克炮瞄准坑道口精准射击,而步兵则用火箭筒和无后座力炮清理残存的掩体。
越军虽然依靠坚固的工事顽强抵抗,但面对这种密集的炮火和步坦协同的进攻,根本无力招架。整个北区很快变成了解放军的掌控之地。
越军的指挥部试图调动南市区的炮兵掩护北区,但南区的火炮数量本就有限,加上解放军早已对南区实施火力封锁,越军的支援行动成了杯水车薪。困守北区的越军,已经成了一座孤岛上的孤军。
到3月2日早上,北区的战斗基本结束,解放军的部队转入防御等待新的命令。
谅山的南北两区被奇穷河一分为二。
南区的越军本以为解放军不会渡河,但3月4日,解放军调动部队开始向南区发起总攻。南区的防守力度远不如北区,越军的抵抗很快溃散。
在南区的战斗中,解放军不仅彻底拔除了越军的据点,还缴获了大量装备,其中包括20多枚防空导弹和配套的雷达设备。这些“战利品”,为解放军的防空部队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回过头来看这场战斗,越军的失败并非偶然。首先是战略误判。
他们过于依赖谅山的地形和工事,把精锐部队集中在这里,试图通过巷战拖住解放军。但他们低估了解放军的火力优势,也忽略了自己后方补给线的脆弱性。
驱赶平民的决定,虽然在越军看来是为了避免平民伤亡,但实际上却让解放军在攻击时没有了顾虑。越军的指挥体系在解放军的炮火打击下几乎瘫痪,南北两区的部队无法有效配合,最终只能各自为战。
这场战斗的结局,不仅宣告了谅山防线的崩溃,也让整个越南的军事战略陷入被动。战后,越南为了防备解放军的再次进攻,不得不将大量正规军部署在中越边境。
这种“重兵防守”的策略,对越南的经济造成了致命打击。有人说,谅山的失败,不仅毁掉了一座城市,也让越南的国运蒙上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