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的治疗方式正在发生巨变,传统的化疗、放疗之外,靶向药物的出现,像是精准制导的“导弹”,让人看到了更温和而有效的治疗希望。
但在带来希望的靶向药物并非“无害”,它们也可能悄悄地带来一些副作用。

尤其是对正在使用靶向药物的癌症患者来说,提前了解这些潜在的不适、及时识别异常反应,才能更好地应对、配合治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靶向药物可能引发的6种副作用,让每一位患者和家属都能读懂、用得放心。

很多人听说靶向药物“毒性小”,误以为它几乎没有副作用。其实不然。它和传统的化疗不同,确实不再是对身体“无差别攻击”,但这并不等于它不会引发身体的不适。
靶向药物的副作用往往更“隐蔽”,更“个性化”。它不是那种一用药就掉头发、恶心反胃的强烈反应,而是日积月累、逐渐显现的“慢性烦恼”。有些甚至看起来像是日常小毛病,比如皮肤发红、指甲劈裂,容易被忽略,却实实在在影响生活质量。

靶向药物中,尤其像EGFR抑制剂(比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这类药物,经常会引起皮肤问题。患者常常会在用药后1~2周内出现面部、头皮、背部的红色丘疹,看起来就像青春期的痤疮。不同的是,这种“药疹”往往更痒、持续时间更长,甚至还会感染、流脓。
指甲也可能变脆,出现劈裂、倒刺,走路穿鞋都觉得疼。有些人脚底干裂出血,走路都变得小心翼翼。
从中医角度看,这些表现多属“肺热上蒸”,肝胆火旺所致。皮肤是“肺之华”,肺主皮毛,靶向药物扰动肺气,就容易“外发于表”。
如果这些皮肤问题影响了生活质量,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抗生素软膏、保湿乳、甚至短期口服抗组胺药缓解瘙痒。千万别自己乱抹激素类药膏,否则越抹越糟。

很多患者一开始用靶向药物时,出现轻微腹泻,不以为意。等到一日五六次、身体脱水、体力透支时才惊觉“这不是闹肚子那么简单”。
特别是使用HER2抑制剂、VEGF靶向药物(比如贝伐珠单抗)时,肠道黏膜也可能受影响。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一旦脾虚,水湿不运,就容易腹泻。
这类腹泻和病毒性或细菌性不同,不一定有肚子绞痛、发烧等症状,但会持续、频繁,严重的甚至需要暂停用药。
此时,不能只靠“熬一熬”,应及时和医生沟通,调整剂量,必要时加用止泻药,或进行肠道菌群调节。饮食方面,也应以温热软食为主,避免辛辣生冷。

肝脏是个“沉默器官”,即使受伤,也很少喊疼。但靶向药物,特别是ALK、MET抑制剂类,有可能引发肝酶升高,甚至肝炎。
很多患者在初期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仅仅是在例行血液检查时发现转氨酶升高。等到出现疲乏、黄疸、食欲差时,往往已经是中度甚至重度肝损伤了。
在一些文献中,肝毒性发生率达到20%以上。肝脏在代谢药物过程中承受巨大压力,尤其是本身已有肝病基础的患者,更要严密监测肝功能。
日常饮食中要避免油腻、酒精、保健品等“肝脏负担重”的食物。部分中药如柴胡、丹参类有护肝作用,但也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

靶向药物还会影响口腔黏膜。患者可能会频繁长口腔溃疡,或者出现舌头发麻、味觉减退,吃什么都觉得“没味道”甚至“发苦”。
这类副作用看起来不严重,却极大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甚至让患者对治疗产生抵触。
有人说这是“伤了脾胃”,也有人说是“药火上攻”。无论从中医还是西医角度,关键在于维持口腔清洁和黏膜保护。可以使用温盐水漱口,避免刺激性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有助于改善症状。

部分靶向药物(如VEGF抑制剂)会干扰血管生成,带来高血压、蛋白尿,甚至出血风险。有些患者在服药后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或月经量异常增多。
更严重的,可能诱发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服用这类药物的患者,平日里要格外注意监测血压、观察出血征兆。不要以为“高血压是老年病”,靶向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可能突发、发展快。
日常生活中,减少情绪波动、控制盐摄入、保持良好睡眠,对控制血压都有帮助。医生也可能会根据情况同时开一些降压药或抗凝药。

靶向药物的使用周期往往较长,有些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哪怕身体适应了药物,心理却开始出现疲惫、焦虑、抑郁。
有些人会突然变得多疑、脾气暴躁,或者整夜失眠、反复做梦。睡不着又想太多,越想越担心药效、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社会文化背景下,癌症仍被贴着“绝症”标签,这种无形的压力,让患者很容易陷入情绪低谷。更何况,靶向药物本身就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进一步加重情绪问题。
对策不是“自己扛”,而是要主动求助。可以尝试心理咨询,加入病友互助群,和有相似经历的人聊聊。有时候,仅仅是“有人懂我”,就能缓解很大的心理压力。

靶向药物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给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正因为它的“新”,它的“精准”,我们更要提前了解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不是为了恐吓,而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治疗。
一旦出现不适,别硬撑、别拖延,第一时间告诉医生。在生活中,也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作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癌症治疗,是一场持久战。靶向药物不是“万能药”,但如果懂得使用、合理应对,它会是患者手中一把可靠的“钥匙”。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王洁.靶向药物治疗相关副反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0,47(3):123-128.
朱慧芳,李志强.靶向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策略[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9,24(5):456-462.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指南(2022年版)》[S].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