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社保与灵活就业有八大不同,关系退休和养老金,了解一下

昂昂聊财经 2025-04-10 21:14:46

我国有2亿多灵活就业人员,有近4亿参保职工,但是职工社保与灵活就业社保是有很多不同的,直接关系着退休和养老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①参保种类不同。

职工社保是依据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要为职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对于灵活就业人员,一般只能够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也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②缴费比例不同。

像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职工本人是需要承担缴费基数的8%,用人单位承担16%,合计比例是24%的。但是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通常是20%,相对缴费钱数少,但不影响养老金。

至于医疗保险,一些地方为了减轻灵活就业人员医保参保,专门设立了不含医保个人账户待遇的社保。而且由于职工医保已经与生育保险合并,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的医保往往不含生育保险待遇,因此缴费比例也低一些。

③费用负担不同。

参加养老保险的缴费,社会保险法规定的是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承担。但是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来讲,自己是通过自己承担全部社会保险费的方式参保。医疗保险也是如此。

实际上单位职工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是全部进入个人账户的,这一部分领取不完或者使用不完可以继承,是不会亏本的。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来讲,存在一定的亏本风险,但去世以后也可以领到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也是一定程度的补偿。

④参保强制不同。

单位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主要是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规定强制参保的。如果不强制参保的话,职工的合法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来说,他们可以任意选择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或者职工医疗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本身他们收入不稳定,没有人强制他们参保的。

⑤缴费基数不同。

单位职工缴纳社保的缴费基数,是职工上年度工资总额的月均值。如果是新入职职工,应当按照首月发放的工资标准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确定缴费基数。

所谓的工资总额,实际上是包括了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在内的应发工资。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来说,他们可以在当地规定的缴费基数上下限之间自由选择缴费基数。但灵活就业人员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来确定缴费钱数,建议不要超过自己收入的20%。

⑥退休年龄不同。

这一部分主要指的是女性灵活就业人员和女性职工。单位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原本是50周岁和55周岁,而灵活就业人员女性是55周岁。

像山东省,女性灵活就业人员要想50岁退休,必须参加单位职工社保10年以上。江苏省是15年以上,广东省则是参保过即可。各地的规定是不一样的。

⑦能否补缴不同。

对于单位职工来说,只要用人单位存在应缴未缴的情况,都属于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只要提供出有效的证明材料都可以补缴。一般来说,主要指的是用人单位按时发放工资的会计凭证等资料,还需要用人单位的承诺书,补缴三年以上需要劳动监察等部门有效的法律文书。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可以按月、按季度、按年缴费,但是不可以事后追补缴费,特别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情况。

⑧延退选择不同。

说实话,灵活就业人员由于要自己承担相应的养老保险,而且延退会耽误领取养老金,所以应当谨慎选择延迟退休。

对于单位职工来说,只要劳动者能够继续工作,用人单位就应当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缴纳社保公积金。一般来说我们的工资都会高出养老金的,而且养老金还会随着积累而提高,所以只要有工作的热情,延迟退休更划算。

以上就是灵活就业和职工社保的八大不同,希望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欢迎关注暖心。​

0 阅读:0

昂昂聊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