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隐藏富豪,靠卖志愿军假药致富,后全家移民澳洲,家产上百亿

小丁说商业 2025-04-02 02:08:03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战争、假药、血腥交易,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豪门故事。

谁会想到,一段看似成功的商路背后,竟埋藏着如此多的争议与道德边界的模糊?

在这个家族的成功背后,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对道德与商业伦理的挑战。

从草席到财富——张家从手工业起步

张祝珊是张玉良的父亲,一个典型的广东手工艺人,他的发家故事并不惊艳,甚至可以说是平凡无奇。

初时,他靠手工编织草席、藤椅为生,开设了“张锦记”藤器批发店,这个简单的生意,刚好契合了当时市场的需求。

以这样的方式,张祝珊的家庭逐步积累了最初的财富,为家族未来的迅速扩张打下了基础。

正当这段简单的创业史逐渐步入正轨时,突如其来的战乱改变了这一切。

1936年,战火蔓延,张祝珊的家族也逃入香港,开始了他们在港的生活。

战争的阴影依旧笼罩在每个家庭上,张祝珊尽管靠着一份草席生意维持生计。

直到张玉阶的出现,才真正改变了家族的命运。

张玉阶是张祝珊的长子,继承了家族的事业,并开始逐步将生意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正是在张玉阶的领导下,张家首次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开始在香港购买商铺与地标建筑,这标志着家族开始向资本市场的深水区进军。

但张玉阶的扩张并不简单,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房地产商,更是一个懂得如何运用资本运作的商人。

张玉阶一度成功控制了香港多个地标性建筑,背后的资金来源和商业运作方式,成为后人评议的焦点。

张玉良的故事,却远比哥哥张玉阶的扩张更为复杂,也正是在张玉良的手中,张家的财富积累开始呈现出一种更加充满争议的面貌。

抗美援朝——张家如何从药品生意中积累第一桶金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世界大国纷纷卷入这场战争,尤其是中国作为志愿军的重要支援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药品短缺。

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张玉良的家族发现了一个暴利的机会——假药交易。

张家作为东亚地区盘尼西林的独家代理商,利用战争期间对西药的巨大需求,开始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大量的药品资源。

尤其是当时,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导致许多西药几乎无法进入中国市场。

张家利用这一机会,与英国和德国等国家的药厂合作,垄断了东亚的药品市场。

这些药品的质量远未达到标准,很多甚至是掺杂了过期药品和假药。

最初,这些药品的价格被定得极高。

张家通过与这些药厂的合作,控制了盘尼西林的供应链,并以极高的价格出售给中国市场。

相比其他商人,张家销售的药品价格高出了3到5倍,而志愿军急需的药品又没有其他选择,这让张家在极短的时间内积累了巨额财富。

有报道称,部分志愿军因服用了质量堪忧的药物而丧生。

这个历史事实,不仅为张家的财富积累蒙上了阴影,也成为后来媒体与公众对其商业行为深刻质疑的根源。

张家依赖战争的苦难,通过一条充满道德风险的道路,迅速积累了属于他们的第一桶金。

这种血腥的财富方式,也为张家后来的低调行事奠定了基础。

在香港,张家逐步崛起,成为了顶级富豪家族之一。

资产的快速膨胀,让他们的财富和权力迅速超过了许多老牌商人,成为香港商界最具影响力的家族之一。

这一切的基础,却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建立的,张家的财富来源,也因此在无数的舆论和历史争议中,永远留下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痕。

低调扩张——张家如何从药品商人转型为房地产巨头

张玉良的故事并没有止步于药品生意。随着香港经济的迅速发展,张玉良意识到,药品行业的利润虽然可观,但市场的风云变幻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这一业务的持续性难以保证。

于是,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房地产市场,开始了家族财富的转型。

从1950年代起,张玉良的哥哥张玉阶便开始收购香港大量的商铺和地标性建筑,将家族的生意从手工艺品和药品转向了更为稳妥和长远的房地产行业。

这一转型的背景不仅仅是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更是为了确保家族财富的长期积累。

张玉阶对香港土地市场的迅速渗透让张家成为了香港最具话语权的地产商之一。

他通过购买香港核心地区的地块和建筑,不仅获得了巨额的资本回报,也逐步树立了张家在香港商界的影响力。

而张玉良接手之后,更加深耕这一领域,开始了更加细致入微的操作。

张玉良的商业眼光并不仅限于香港本地,他与日本的合作大丸百货,也成为了张家房地产布局的一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张家通过低调扩张与资本运作,逐渐在香港商界站稳了脚跟,通过联合投资、收购并重组资产,张家稳步扩大了自己的商业版图。

张玉良的扩张方式显得尤为隐蔽。

1970年代,张玉良开始出手操作会德丰洋行,并成功成为该公司的大股东。

为了避免过度曝光,张玉良选择将董事长的职位交给了英国商人约翰·马登,这样的做法让张玉良的影子始终未能完全暴露在公众眼前

“低调的力量,往往能带来最可观的资本回报。”

张玉良通过这种隐匿操控的方式,不仅避免了过多的公众视野,保持了家族的低调,也为后来的资本腾挪做足了准备。

这种远见和操作方式,是张家能在房地产行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到了1980年代初期,张玉良逐步开始抛售手中的部分资产,包括香港的多个重要房地产项目。

这一时期,张家选择了高价出售会德丰洋行给“船王”包玉刚,进一步实现了家族财富的腾挪。

这个举动,显得更加务实且富有战略意义,为家族后来的资金运作与移民海外做了铺垫。

张家资产的快速转移和腾挪,也让人产生了深深的疑问:他们到底在隐藏什么?

移民澳洲——道德与财富的抉择

1980年代初,随着香港社会对张家“假药生意”的关注不断升温,张玉良开始意识到,家族的财富来源或许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

再加上张家在香港商界的低调运营和一系列的资本运作,越来越多的舆论和商界人士开始质疑张家的商业道德。

“没有永远的秘密,只有永远的压抑。”

假药交易的历史和早期不正当的资本运作,让他和家族成员感到内心的愧疚。

他们开始思考,是否该将财富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去逃避即将到来的道德审判。

于是,在80年代初,张玉良决定带领家族移民澳大利亚,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迁徙,而是一次彻底的“资产清算”和“身份转变”。

“移民的背后,是一种无声的逃离。”

在那之前,张家已经提前清理了家族的资产,准备带着超过100亿港元的现金移居到澳大利亚。

财富的转移不仅仅是为了避开道德的压力,更是为了保护家族的未来。

通过这种方式,张家成功规避了香港社会日益高涨的对其财富来源的质疑,同时也为家族的后代创造了一个更加清静的生活环境。

而在澳大利亚,张家通过更加低调的方式经营着自己的资产,继续维持着巨大的财富。

尽管移民成功,张玉良和家族成员始终未能真正逃脱那段历史所带来的阴影。

即使他们远离了香港,仍旧有人不断追问,张家的财富,究竟来自哪里?

张玉良家族的财富积累和转型,注定了他们的一生无法逃脱争议。

从最初的草席生意到通过假药生意获得第一桶金,再到低调扩张房地产并最终选择移民澳大利亚,张玉良及其家族的故事充满了复杂的道德抉择与现实冲突。

他们的财富并非简单的积累,而是在无数的历史细节中编织而成。

张家的成功与争议,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他们的财富,既是资本的胜利,也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历史伤痕。

无论家族如何转移资产,如何低调行事,那段历史始终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命运之中。

0 阅读:0

小丁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