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夜晚伺候嫔妃时,鞋里都要放一个苍耳!为啥

友鸿阅览趣事 2024-11-02 03:17:14

“宫女”、“太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他们有的背井离乡,困在厚厚的宫墙之中只为谋生,有的想以此为阶梯,在等级制度严苛的封建社会往上爬,逃出生活的泥泞,他们见证了一个朝代的辉煌,却也经历了它的陨落,是朝代历史的见证者……

而有这样一个人他见证了最后的宫廷奢华,亲历了最终的王朝崩溃,他就是孙耀庭,有人说他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太监”,晚年他在回忆宫廷生活时也是感慨万千。

他曾言:“夜晚在伺候嫔妃时,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在鞋子里放上一个苍耳。”那这是为什么呢?他的宫廷经历又是怎样的呢?

“净身入宫,所为谋生”

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那一年,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封建王朝就此落幕了,而“太监”、“宫女”这一封建时期的事物也随着王朝的落幕逐渐衰亡了。

可有一个人却做出了让人费解的决定,他在1916年清朝灭亡的4年后,选择去做了太监,这决定放在当时那个时间点着实是让人费解。

这个人就是孙耀庭,他出生于1902年,出生在天津市西双塘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家庭贫困,家中六口人靠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

不幸中的万幸,当时他的父母在村里的一位私塾先生家谋到了活计,帮这位私塾先生种种田地和打理家务,借着父母的关系,孙耀庭免学费进入学堂旁听先生授课,他也因此读书识字。

可好景不长,几年后由于一些变故,这位私塾先生没有再雇佣孙父孙母,孙家没了这份收入,开始入不敷出,连维持生计都成了问题。

就在这时孙耀庭遇到了那个改变他一生的人,同乡的“小德张”,这个人可不简单,据说他曾在两位太后身边伺候过,那是个风光无限,清朝灭亡时他已经出了宫,此前他曾回过一趟家乡。

金银傍身,衣着华丽的“小德张”一回乡就引起了不小得骚动,小德张也不掩饰他的“风光”,在那时村庄里不少人仍在为生计发愁,他却大方地给迎接他的孩子们分了一袋又一袋的粮食。

这可让村里人艳羡不已,这其中就包括孙耀庭的父母,看到小德张在宫里混的如此好,在生活的重压下,孙耀庭的父母萌生了一个想法,他们决定决定送孙耀庭去当太监。

这时有人就要问了,清朝统治已经闭幕了,民国都成立了,还需要太监吗,首先孙父孙母一家人生活在信息闭塞的乡下,时局的变化他们了解的并不多。

其次,尽管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但溥仪和其他皇室成员当时仍然居住在紫禁城中,这些皇室成员维持着另一个“小朝廷”,因此对太监的需求仍然存在。

步步高升

在孙耀庭15岁那年,也就是1916年,家里托关系联络到了醇亲王府的太监贺德元,恰巧当时溥仪的叔叔载涛贝勒府上缺人,鹤德元就把孙耀庭送了过去。

就这样孙耀庭去载涛贝勒府上当了差,开始了他的太监生涯,当时载涛贝勒看孙耀庭为人踏实,做事也勤快,就给他取了一个太监名字“顺寿”。

当值一年后,孙耀庭进入紫禁城,开始了他的宫廷生涯,起初他被分配去伺候九堂嗣督大总管任德祥,在此期间,他付大总管侍奉地尽心尽力。

任德祥看在眼里对孙耀庭有几分赏识,便安排他去伺候端康皇贵太妃、婉容皇后,期间他还能经常接触到逊帝溥仪。

孙耀庭做事认真,还识字,不久就引起了端康皇贵太妃的注意,想起任德祥话语间对这个年轻人的赏识,就顺水推舟给孙耀庭升了职。

虽然升了职,但孙耀庭的当差生活并没有很好过,太监的工作量极大,他每天要处理各种杂活累活,每天早早就得起身很晚才能入睡,而轮班的值夜更是让孙耀庭难熬。

夜晚的宫廷,寂静而幽深,嫔妃们的寝宫烛火摇曳,而太监宫女们则要在这昏暗的环境坚守整晚。长时间的“沉默”的站立消耗着他们的精力容易让他们疲惫困倦。

可值夜的太监宫女却需要时刻保持“警醒”,以便能够及时回应嫔妃的召唤,一旦在嫔妃有需要叫他们的时候打瞌睡,误了事,小则被训话挨板子,重则遭殃。

孙耀庭已经因为值夜打盹受过几次罚了,他心中苦恼,便悄悄观察那些宫中当值久的“老人”,因为孙耀庭就没见他们打过盹。

然而这一观察,还真让他看出了其中“端倪”,原来他们每次当值都会在鞋里当一个小东西,这东西就是“苍耳”。

苍耳上带着刺,他们把它放入鞋子中,每当困倦的时候就会主动让鞋里的苍耳刺上一刺,苍耳的刺痛会让他们清醒过来,孙耀庭效仿此举,便没有在值夜再打盹了,这也有了开头的故事。

孙耀庭对宫中的事越来越熟悉,办起事来也是麻利又细致,端康皇贵太妃对他也是越来越器重,后来孙耀庭直接被安排去照顾婉容皇后和溥仪了。

驱逐出城

孙耀庭在宫廷逐渐站稳了脚跟,他当值之路可谓是步步高升,他尽力侍奉,想成为宫中的“大太监”,衣锦还乡,然而接下来的事却让他的努力“功亏一篑”。

1924年,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在北京发动了政变,他占领了紫禁城并将溥仪等人被赶出城,这也意味着孙耀庭的太监生涯走到了尽头。

孙耀庭离开皇宫后,并没有就此归乡,他跟随婉容皇后到了摄政王载沣家里,在那里又伺候了她一个多月,直到婉容跟随溥仪去了东北,孙耀庭也被载沣遣回了家,至此他太监生涯也结束了。

皇宫的七年转瞬即逝,几番辗转孙耀庭再次回到了家乡,然而他的回归却没有“小德张”的风光,曾经他为了补贴家用牺牲自己去做了太监。

如今他不能娶妻生子,身体也受损,不能下地干重活,往日在皇宫里当值,他把大部分积蓄都寄回家,想让家人过得好一些,如今在村里却受人冷眼,家里人的态度也是让他心寒,孙耀庭心中有苦难言。

不得已孙耀庭再次离家,他用身上的积蓄和之前相识的几个太监,一起买了座宅子,自己住也出租,靠着租金和打一些零工勉强度日。

一群命运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抱团取暖,他们好似被时代遗弃,封建社会“抛弃”了他们,新的社会又不接纳他们,他们的生活一度艰难困苦,直到新中国成立,他们的生活才迎来了转机。

生活的转机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分地分工作,不少穷苦人家得到了政府的救济,而政府也没有忘记“太监”这个旧时代的产物。

政府给他们分配了工作,其中有的人每月还可以领到国家给的补贴,从此他们也能够“光明正大”的生活了。

孙耀庭也成了国家的宗教干部,他靠着曾经的工作经验和识字算数的能力,成了寺庙管理组的会计,自此他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

孙耀庭晚年的时候来到了广化寺生活,这里的方丈并没有因为因为孙耀庭曾经的身份而对他嫌弃刁难,反而对他照顾有加。

北京政府也对位身份特殊的老人进行了帮扶,孙耀庭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安度了晚年。

1988年,孙耀庭的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被改编为电影,在这部自传中孙耀庭详细记述了他曾经在宫中的生活。

后来孙耀庭在接受采访时,对曾经的宫廷生涯感慨万千,他表示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也感谢新中国给了他重新做人的机会。1996年孙耀庭在北京市广化寺逝世,享年94岁。

结语

孙耀庭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也是那个时代许多人命运的写照。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走出,为谋生进宫做了太监,他见证了清朝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

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命运变迁,也展示了人性的光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他的经历却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逆境中求生、在困境中挣扎的勇气。

孙耀庭在晚年写下了自己的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书中他以他的视角记录了清朝统治末年,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时的所见所闻,这对我国研究近代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帮助。

他也是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告诉后人: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和困苦,都要保持清醒和冷静,要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困境中挣扎出来。



0 阅读:5

友鸿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