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英雄辈出,明君贤臣、精兵悍将轮番登场,在史书上书写了一出无与伦比的争霸大剧。
其中,秦国有一位君主,18岁就即位,在位仅四年就意外暴亡,但是,在这短短四年中,他却完成了一系列的攻伐,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任务,最终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他就是秦武王嬴荡。
18岁即位的高傲君主周郝王四年,一代明君秦惠王薨,子武王即位。
此时的秦武王才18岁,少年登大位的他,比一般人要高傲得多。
当时各国都设有“相国”一职,秦武王为了显示自己“耻于与六国为伍”的态度,便在朝中设置了“丞相”一职,虽然职权都差不多,但是叫法不同。
没错,我们的主角秦武王就是这么的倔强。
(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音出)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史记 秦本纪》
恰好在秦武王即位之初,蜀地发生叛乱。
蜀地是当年秦惠王时期,司马错攻打下来的一个宝地,即今四川地区。和现在一样,那个地方在当时也是“天府之国”,是秦国的大粮仓,是秦军东进的重要后勤保障。
但是蜀相庄趁秦国新旧权力交替之际,发动叛乱,诛杀了蜀侯,打算独占蜀地。
秦武王是个内心极其高傲的人,怎么可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
秦王使甘茂诛蜀相庄
《资治通鉴》
史书对于此战的记载极其简洁,就此一句,说明作为一代名将的甘茂平定蜀乱并没有费多大事。
搬走堵门石——攻陷宜阳秦武王不但是个高傲的人,还是一个极有政治抱负的人。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秦武王和甘茂边散步边聊天。
秦武王说:“我想打通三川之地,这样就可以打周王室的主意了,我也死而无憾了!”
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史记 秦本纪》
在那个诸侯们都“表面尊周”的时代,秦武王能说出这番露骨的话,足以说明他的耿直与高傲。
秦武王所说的“通三川”,其实就是想攻打韩国的宜阳。
宜阳原来是韩国的国都,后来虽然韩国迁都了,但宜阳仍然是一个军事重镇。
宜阳西边是函谷关,东边就是三川地区,正好堵在秦国的家门口。
秦国要想兵出函谷关,就必须搬走宜阳这块大石头。
秦武王决定令甘茂联合魏国一起进攻宜阳。
甘茂作为使者来到魏国,约魏国一起攻打韩国。
一番谈判后,魏王同意与秦国联合伐韩,这个时候,甘茂却让身边的随从向寿回秦国告诉秦武王:“魏王已经答应联合了,但是我还是希望大王不要伐韩!”
秦武王听了,知道这其中必有蹊跷,便亲自来到息壤这个地方迎接甘茂,当面问甘茂为什么不同意伐韩。
甘茂给出的理由有三点:
一、宜阳是军事重镇,防守严密,想要攻陷它,是非常难的;
二、因为宜阳难攻,所以短时间内攻不下,但是时间一长,朝中就会有人诽谤我甘茂,到时候大王听信谣言,让我撤军,那岂不是白费力气?
三、我是个羁旅之臣,朝中朋友少、对头多,长期在外带兵,肯定会有人中伤我,还请大王不要轻信。
甘茂是战国时的一代名将,他之所以这样对秦武王说这些,无非就是想从秦武王那里拿到一个字——“信”,而且是无条件的信任。
秦武王当即就表示:“寡人弗听也,请与子盟!”放心吧,我不听别人的谣言,咱们现在就在这里发誓!
秦武王的这句话,就像是一颗定心丸,甘茂吃了这颗定心丸之后,放心地带兵去攻打宜阳了。
果然,作为军事重镇的宜阳是块硬骨头,甘茂打了五个月,愣是没打下来。这个时候,朝中樗里疾等人开始中伤甘茂,秦武王也动摇了,便下令召回甘茂,要甘茂撤兵不打了。
甘茂收到秦武王的命令,气愤地说:“息壤在彼!”
息壤这个地方还在呢!说的就是当日和秦武王的息壤之盟。
秦武王本来就是个高傲的人,他决定履行诺言——无条件信任甘茂:
因大悉起兵以佐甘茂
秦武王不但不再让甘茂撤军,反而还大规模增兵来支援甘茂。
甘茂也争气
斩首六万、遂拔宜阳
不仅攻陷了宜阳,还打得韩国重臣公仲侈亲自来秦国谢罪,以祈求和平。
从此,挡在秦国家门口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被搬走了,秦国不仅今后兵出函谷关再无障碍,而且还可以轻松进入周王室所在的王畿,直接威胁周王室。
荒唐而死秦武王年轻气盛,史书上说他“好以力戏”,就是喜欢玩那种纯爷们的游戏——比谁力气大。
在刚攻下宜阳的当年,秦武王与一个叫孟说的大力士比赛举鼎,“绝脉而薨”,意外暴亡。
秦武王虽然在位仅短短4年,却完成了属于他自己的历史任务。
平蜀乱,保证了对大粮仓的绝对控制权,为今后秦军军事行动提供了雄厚的后勤保障,后来的秦赵长平之战中,巴蜀的粮草供应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拔宜阳,清除了秦军东出的障碍,并且从此以后,宜阳还成为了秦军东出的一大跳板,东可攻魏韩、南可侵荆楚,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地缘优势。
参考资料
《战国策》
《史记》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