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究竟有多奸诈?谈笑间平定内乱,忽悠天子让自己的儿子做人质

四木草堂 2019-04-22 09:36:30

毛泽东曾经对历史上许多的帝王将相都做过评价,“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但却对郑庄公做了“很厉害”的评价,还有人说郑庄公是春秋时的小“曹操”,那么郑庄公究竟有多厉害呢?

1、摊上一个偏心的妈

郑庄公原名叫做寤生,他的父亲是郑武公,母亲是叫武姜。

武姜是在睡梦中生的郑庄公,所以为郑庄公取名叫“寤生,”但是郑庄公也因此惊吓到了武姜,导致武姜很不喜欢郑庄公。

要说这个郑庄公也是个可怜人,从小就缺少母爱,又是长子,平时责骂不少挨,夸奖倒没他的份。

郑庄公也很郁闷,于是在别的小孩子努力学习的时候,郑庄公却在偷偷学心眼。

武姜因为实在太讨厌郑庄公了,同时又实在是太喜欢小儿子共叔段了,因此多次向郑武公请示,想立小儿子共叔段为世子。

但是郑武公全都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废嫡立长可是要激起内乱的啊!

从此之后,武姜和弟弟共叔段就更讨厌郑庄公了,郑庄公也不在意,毕竟有个好妈妈不如有个好爸爸。

后来郑武公临终,武姜又趁机想让郑武公立小儿子共叔段为继承人,郑武公又坚决地拒绝了,郑庄公正式继位。

郑庄公继位后,武姜觉得小儿子共叔段受到了天大的委屈,便向郑庄公为共叔段要封地,说实在的,武姜的这偏心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没见过这样偏的。

武姜要求郑庄公把“制”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做封地,郑庄公肯定不想给,但是直接拒绝的话,这个偏心母亲是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于是郑庄公故意说:“制这个地方,是一个很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是战死在这个地方的啊!要不换个地方?”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左传》

武姜哪舍得把自己的宝贝儿子放在这么危险的境地啊,连忙说:“那就去京这个地方吧!”

于是寒心的郑庄公就把弟弟共叔段封到了“京”地,共叔段在京地住的时候,人们都称他为“京城大叔”。

2、淡定平定内乱

郑庄公把弟弟共叔段封到京地的消息一出,就有人出来反对。

第一个出来反对的是祭仲。

祭仲对郑庄公说:“先王的制度,大的封地,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封地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封地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您看看共叔段的封地,都特么多大了啊!恐怕会对国家不利啊!”

郑庄公哪能不知道这么浅显的道理,但是他却不能说,拒绝了母亲的请求,会落个不孝的罪名;拒绝了弟弟的请求,会落下个不悌的罪名,这种傻事他不能做。

其实郑庄公正在等,等的就是祭仲这类人。

郑庄公故意让自己的封地行为违背礼制,这样就会有一大批卫道士站出来反对,祭仲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祭仲的反对,郑庄公一副无奈的样子:“我妈非得这样,我能怎么办呢?”

姜氏欲之,焉辟害?

祭仲脑子一热,说:“那个姜氏什么时候会满足啊!不如找个地把姜氏早点打发了,不然她还会要这要那,野草蔓延尚且难对付,更何况您的亲弟弟啊?”

这可就是赤裸裸地劝郑庄公除掉母亲武姜和弟弟共叔段了,不过郑庄公拒绝了,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这句话隐含的意思就是:“我早晚会除掉他们的,但不是现在,你先等着吧。”

可是郑庄公为什么不动手呢?

那是因为这个时候共叔段和武姜仅仅是贪心,并没有犯错,贸然杀掉还是会背上骂名,所以耐心的郑庄公决定再等一等。

果然,只要等,机会总是有的。

共叔段竟然命令郑国西部和西北部的边境部队既听从自己的命令,又听从郑庄公的命令。

这是个什么命令?

要想反叛,就直接命其听从自己的命令就行了,不想反叛就老老实实待着。

共叔段的这个命令就相当于昭告天下:“我要反叛了,你们既要听我的,也要听我哥哥的!”

这个时候公子吕对郑庄公说:“您看怎么办吧?您要把君位让给共叔段,我就去侍奉他,您要不让,我就杀掉他,反正不能这样既听您的,又听他的。”

这是试探,作为郑庄公亲族的公子吕在试探郑庄公的态度。

郑庄公却从公子吕的口中听出了他对共叔段的不满,于是暗示道:“不用杀他,他会自食其果的。”

这句话虽然说不用杀共叔段,却隐秘地告诉了公子吕:“我会让他自食其果的。”

共叔段则继续他愚蠢的行动。

他把自己的封邑扩大到今河南延津这片地方,公子吕坐不住了。

公子吕去找郑庄公,说:“现在可以动手了,共叔段势力一大,就会争得民心,到时候就难处理了。”

郑庄公笑了:“民心?这个共叔段多大的能耐我还是知道的,从小被老娘宠坏了,根本成不了气候,他没有能力统治这么大的地方,却贪心地吞并了这么多的地方。他的实力已经超过了他的能力了,必会崩溃!”

终于,做大了的共叔段修缮城郭、聚集粮草,要进攻郑庄公,并且武姜会暗中配合,在共叔段大军杀到的时候开启城门。

听到这个消息,郑庄公说:可以动手了!

于是让公子吕带二百辆战车进攻共叔段所在的京地,京地的老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郑庄公又亲自带兵攻鄢。

最终共叔段出奔到共这个地方。

这便是“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因为共叔段没有做到弟弟的本分,因此称其为“段”而不称弟;因为郑庄公和共叔段的对立,就像是两个君主之间的对立一样,故称“克”;称郑庄公为“郑伯”是讥讽郑庄公没有教育好弟弟。

这便是“春秋笔法”。

3、对母亲武姜的处理

不争气的弟弟处理完了,郑庄公又遇到了一个难题——武姜。

武姜再偏心,毕竟也是郑庄公的亲生母亲,处理不好她,郑庄公就会背上不孝的千古骂名。

不过郑庄公想了一个奇妙的招数。

郑庄公一开始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寒心的郑庄公一气之下,发誓道:“不到黄泉我们母子便不再相见!”

不过不久之后,郑庄公就后悔了。

他后悔并不是因为从此之后就见不到母亲了,而是他的这句“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话传了出去,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不孝的儿子。

这时候颍考叔去找郑庄公,想帮郑庄公解决这件事。

看到颍考叔到来,郑庄公赐给他饭吃,颍考叔在吃的时候,特意把肉留下不吃,郑庄公见了很奇怪,问道:“你为啥不吃我赐的肉?”

颍考叔说:“我母亲还没吃过君主赐的肉,我打算带回家给母亲吃。”

精明的郑庄公瞬间明白了颍考叔这次来的目的,便趁机大哭:“你有母亲可以孝敬,我却没有啊!”

颍考叔装傻:“君上为什么这么说呢?”

郑庄公说:“我曾经发誓,和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

颍考叔说:“这好办啊!君上挖一条隧道,挖出泉水来,这不就是黄泉了吗?你们母子在那里相见不就是黄泉相见了嘛!”

郑庄公开心的连连道:“妙啊!”

于是郑庄公就和武姜就在隧道里快乐的相见了。

武姜也顺水推舟,从此和郑庄公和好如初。

从此郑庄公不再是不孝子,武姜也可以继续回宫享福了。

小时候读到这里,书上总会夸赞郑庄公孝顺,现在看来,一言难尽啊。

4、周郑交质

郑庄公励精图治,郑国蓬勃向上,但是郑国的强大威胁到了周王室。

再加上当时郑庄公还在周王室里做卿士,这让郑庄公的权力极其膨胀。

为了遏制郑庄公,周平王在朝堂上经常偏袒同为卿士的虢公,郑庄公心里怨恨。

便质问周平王:“大王啊,咱都是您的臣子,您怎么能不信任我呢?”

周平王连忙赔笑道:“哪有嘛!我哪有不信任你嘛!”

于是机智的郑庄公趁机说道:“既然大王信任我,那我们就互相交换人质!”

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周王作为君,郑庄公作为臣,怎么可以平等地交换质子呢?

其实郑庄公只是试探一下周平王,评估一下周平王的底气。

没想到周平王一点底气都没有,竟然同意了郑庄公交换质子的无理要求。

后来周平王去世,周人想把政权交给厚道的虢公,这样郑庄公就会被隔离在权力中枢之外。

郑庄公很郁闷。

他既不能攻周,也不愿把政权交出去,于是便想到了一条妙计。

在四月即将麦收的时候,派兵收了周王室的麦子,在秋天的时候,又派兵收了周王室的谷子。看你们吃啥!

这简直就是强盗行径嘛!

从此,周郑两国就结下了梁子。

后来周桓王少年天子不受欺,带兵进攻郑国,郑军一箭射中桓王,致使周天子威风扫地。

当然,郑庄公也做过许多维护礼制的事,传播了许多“正能量”。

综合来说,郑庄公和曹操还真的有点像:

都敢于打破传统,不墨守成规;

都不想背上骂名,却都背了骂名;

都奉行实用主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都立下了丰功伟绩,不过这一点上,郑庄公稍逊曹操。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