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家具是不折不扣的实用器,制作目的就是为了使用,硬木材质的也不例外。后来,时过境迁,黄花梨木料飞涨,老物件变为收藏品,家具也成了装饰和摆设用具。
眼前这件家具,和平头案外形很像,但既非夹头榫也不是插肩榫构造。边抹格角攒框,横枨中分,上下数根短材隔出井字式样,构图巧妙、做工精细,让人很难和使用功能联系在一起。
黄花梨脚踏,长71宽29.5高19厘米,断代为明十六/十七世纪,估价20至30万港元。踏面冰盘沿轮廓,两边留有吊头,四根粗壮方材为足,混面压边线中起两炷香,明式案上常见的线脚方式。
腿子顶端以长短榫和面板相连,左右安角牙固定。牙子整木挖制,两段等弯弧线造型,中间浮雕灵芝海棠纹样,模仿如意云纹牙头,稍不注意就会和案型结体相混淆。同时还注意到,长年踩踏将前后边中段转角磨去。
腿子落在托泥上,底面掏空一段成桥形,四角磕碰、边缘磨损,满是使用痕迹。足板上方装挡板,锼升腾的朵云,透出浓浓的明韵。
结构特、制作讲究,井字面脚踏明显比一般同类更复杂精美一些,下面举一例对比。
黄花梨棂格脚踏,长77.2宽38.5高18.4厘米,无束腰构造,类似于面子另安的四面平,边抹攒框装棂条,方腿直足内翻马蹄,样式十分简洁。
藏品断代为明末清初时期,估价15至20万,结果拍出了36.8万元。
相比之下,明黄花梨井字面脚踏精巧太多,无论价格多少,都让人不忍心踩上去。
现在人当宝,明清人当它硬木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