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方形敞口笔筒,边长24高22厘米,口大底小,从上到下逐渐收细,腰身弯曲,加工难度和精度大增,比线面平直的米斗复杂太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筒壁由四块木板拼成,每一块板面并不是平的,上下凸中间凹,就像瓦片形状。
弯曲弧面的两侧边也非直线,接缝是一条拼成的三维空间曲线。过去工具简陋,制作全凭手工拿捏,精度要求分毫不差,才能装配得严丝合缝。
更有甚者,如果仔细观察四壁上的纹理,会发现它们是一木四开的。古代没有线切割,弧面加工很难一蹴而就,需要用平板挖制,耗时费力,材料浪费也不小。
材质方面,笔筒两侧均为顺直纹理,分别如上下图所示,靠右偏下方都有一座山峰纹,层层叠叠向上扩展开去。
左侧面笼罩在阴影中,特征细节看不太真切,但木纹布局是一样的,以此推测它们是一木的。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靠墙的背面,由里向外看山峰纹换到了背板左边,和其他三块板上的纹理具有一致性。
笔筒内表面曾涂红漆,打洼的口沿上还残留了一些,外壁或是被刻意清理干净。底板棕眼形态和侧板不太一样,应该不是同一种木质的。
干净清洁的外壁上,有足够清晰的木纹和棕眼细节,莹光特征不算强烈。上一张局部大图,包含两只鬼脸图案,有兴趣的藏友请放大观看。
最终,黄花梨方形敞口笔筒拍出6.9万元,昨天文章末尾给出了四个选项,您猜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