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下旬,由《中国国家地理》支持、行摄寰宇地理旅行策划执行,以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正坤为团长的 “长江正源影像科考团”一行15人走进了海拔5400米的长江正源——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拍摄了大量震撼人心的江源圣地壮美影像。科考团返程期间还专门到“长江源头第一小学”——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玛曲乡小学进行了大型公益活动,并赠送学校一瓶取自重庆朝天门码头的“长江之水”。为了感谢重庆各界对长江源头学生的关爱,西藏那曲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安多县教育部门及玛曲乡小学组织了一次特别的回访活动。此次参访团由4名学生(南卡珠扎、达瓦旺久、玉丹热桑、斯曲拉姆)和2位随行老师(珠玛拉吉、旦增拉珍)组成,其中,南卡珠扎同学的家就位于长江正源姜根迪如冰川附近。
万里长江发源地——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王正坤/摄)
初识“山城”
12月23日夜,参访团乘坐航班从西藏拉萨直飞重庆江北机场,抵渝后师生们很快就适应了“山城”重庆的低海拔河谷自然环境。
12月24日上午自由活动时间,参访团师生六人迫不及待地来到九龙坡区黄角坪四川美院内的重庆当代美术馆参观了“红岩新声”青少年红岩主题绘画作品展。当天下午为本次重庆之旅的正式行程,参访团首站前往南山植物园,在景区文伟老师的全程陪同及专业讲解下,师生们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大金鹰、参观了中医药文化科普展馆、市花园、图书馆等景点,其中在温室中心同学们还见到了产自家乡西藏的植物并合影留念。此外,还参观了苏联大使馆等位于园区内重要历史建筑。夜幕降临,长江两岸灯火阑珊,参访团一行登上“南山一棵树”观景台,在最高处俯瞰了闻名中外的“山城夜景”。
南山植物园文伟老师讲解植物(褚作远/摄影)
见证校园情
12月25日,参访团全天回访坐落于长江之滨的重庆滨江实验学校。今年5月下旬,通过王正坤的牵线搭桥,借由长江‘母亲河’,重庆滨江实验学校正式和坐落于长江源头的西藏那曲安多县玛曲乡小学缔结了“长江友谊学校”关系,从此两所相隔几千里,同在长江沿线,且分属汉藏两个民族的小学成为了“兄弟”。
重庆滨江学校向玛曲乡小学公益捐赠
重庆摄影家王正坤代表滨江学校向玛曲乡小学捐赠图书
参访团在重庆滨江学校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滨江学校专门成立接待工作专班,并贴心地安排了四位年龄稍大点的学哥学姐一对一全天陪伴四名藏族学生,最大限度从心理上消除他们对内地大城市校园及汉族同学们的陌生感、距离感。长江源的同学们先后参加体验了“大课间”、两校美术绘画作品交流(同时互赠长江源头与山城重庆主题绘画作品)、共同观看王正坤《我眼中的长江》航拍摄影短片,参加篮球“友谊赛”,长江源学生展示藏族糌粑制作及放牧工具使用,以及参观“校史馆”,参访团对重庆滨江学校80多年的办学历程连连称赞。最后,两校举行了简短的“座谈会”,期间参访团向滨江学校领导敬献了洁白的哈达,学生代表南卡珠扎向滨江学校赠送了采自海拔5400米的姜根迪如冰川融水,以此感谢、留念。
黄昏时分,参访团全体师生走到长江边,在朝天门对面的一片礁石滩旁采集重庆长江之水,带回玛曲乡小学永久珍藏、纪念。
长江源头小学生走进重庆滨江学校(褚作远/摄)
两校学生通过绘画分别展示家乡之美(褚作远/摄)
长江源学生在重庆朝天门取长江水留念(褚作远/摄)
走进山水重庆
12月26日-28日,参访团在重庆主城继续参观、学习、交流,先后受邀走进了南渝中学(初一五班旁听语文课、体验“藏风美少年”课间操、参加“墨子工坊”手工制作等)、“云端之眼”观景台俯瞰渝中半岛,目睹了2号线“轻轨穿楼”奇观、畅游了重庆动物园(首次近距离观赏“国宝”大熊猫,以及网红明星“渝可”、“渝爱”);打卡了重庆地标性景观人民解放解放碑、八一路美食街、朝天门、洪崖洞、江北嘴等诸多景观、景点,大家对山城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具特色的城市自然景观啧啧称奇,每到一地都会拍照、留影。
值得一提的是,12月26日下午,参访团还应邀参加了在渝中区人民大礼堂附近举办的3D纪录电影《新三峡》的全国首映仪式,观影结束后被影片摄制组采访、拍摄。当摄制组主要负责人得知他们是来自遥远的长江源头后,深感意外!并表示非常荣幸能在《新三峡》的首映式上,偶遇远道而来的“长江源的孩子们”。
长江源学生南渝中学初一年级旁听语文课(褚作远/摄)
长江源学生参加《新三峡》纪录电影首映式(褚作远/摄)
参访团与重庆各界爱心人士登上“云端之眼”(石辉/摄)
参访团研学重庆动物园(褚作远/摄)
参访团师生打卡重庆地标——解放碑(褚作远/摄)
感受长江文化活力
三峡门户,诗橙奉节。12月27日参访团乘高铁前往渝东北奉节县参访,受到奉节赤甲文旅集团的全程接待和热烈欢迎。长江源师生们跟着专业讲解员先后参观、游览了白帝城历史文化景区、瞿塘峡峡谷、三峡之巅景区,并在茶盘村观景台附近走进奉节脐橙果园,实地采摘、品尝了三峡库区特色土特产。
在乘船游览瞿塘峡谷时,师生们被两岸高耸笔直的山体崖壁所深深震撼,再对比家乡的长江源头沱沱河顿感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纷纷竖起大拇指,为长江三峡壮丽的自然景色点赞。
游船行至江中,微风拂面。四名来自长江源头的藏族少年情不自禁地背诵起了“诗仙”李白经典古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面对眼前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参访团全体师生眼含泪花、情绪激动,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不时相互拍照、表白伟大祖国、祝福各族同胞。他们表示,回到家乡后一定好好学习,争做保护长江源头的“环保小卫士”,让“一江清水奔腾不息永远向东流”。
长江源小学生走进三峡门户、诗“橙”奉节(褚作远/摄)
长江源学生登顶“三峡之巅”瞰长江(褚作远/摄)
长江源师生走进奉节脐橙采摘果园(褚作远/摄)
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是创作于40多年前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长江之歌》,40多年后的今天,这首老歌依旧风光不减当年。长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之一,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有这样一条世界级的巨川大江而无比骄傲与自豪。
当前,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也深受影响。长期深居高寒牧区的“长江源人”也在通过他们的举动默默地保护着长江源头。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以及近年来生态移民、减畜退牧等政策的实施,长江源头的雪山、冰川、草原、湖泊、湿地、野生珍稀动植物等自然生态系统也在逐年恢复与提高。
通过这次长江源头学生走进内地长江干流沿线城市的参访,藏族同学们身临其境地了解到了他们眼中“长江的另一面”。与此同时,重庆的中小学生也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汉族以外祖国其他少数民族的音容笑貌、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基本知识,对促进民族交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万里长江犹如一条串联起我国东中西部多民族、多文化、多风光的天然纽带,生活在上、中、下游的各族兄弟姐妹彼此间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因为有了共同的‘母亲河’长江而不再遥远、陌生。
重庆摄影人“坤摄影”创作小组为西藏小朋友准备了丰富的礼物
长江源师生在渝参访期间,得到了重庆摄影、教育、文旅、餐饮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相助、热情接待、周到安排、贴心保障,其中在“云端之眼”还专门举行了简单而极具温情的欢迎晚会,并赠送了大量“山城特色见面礼”,礼物中包含八一飞行表演队大队长李斌、女飞行员何晓莉等12名飞行员集体专为玛曲乡长江源第一小学签名的歼10C战斗机模型,藏族学生们则用简单的舞蹈与原生态的歌声表达深深谢意!(文:禇作远 摄影:禇作远 文伟 张锦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