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甘肃省白银市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活动出现意外,参赛者在途中遭遇了极端天气。据悉,当时穿着短袖短裤在冰雹、冻雨、大风环境下运动的参赛者,基本都出现了失温的症状,多人因此丧命。
那么,到底什么是“失温”?为什么那么多冬泳的人都没事,跑马拉松的人却会死于失温呢?
马拉松失温事件随着适当运动能够强身健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参与体育运动。而马拉松长跑作为国际上典型的比赛项目,是许多跑步爱好者挑战自我时会做的最优选择。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2013年马拉松相关赛事只有39场,到了2019年赛事数量就上升到了1828场,增长了40多倍。
在我们心中,这种大型的体育赛事应该是比较安全的,可是甘肃黄河石林马拉松越野赛的意味却让大家意识到,户外运动实际上“危险重重”。
根据资料来看,这场赛事的参赛者有172位,其中基本上都是参与过许多马拉松赛事的熟手,甚至还有该领域中的佼佼者,比如中国超马全领军人物梁晶以及曾获残运会马拉松冠军的黄关军。可是哪怕是这样,依旧有21人在该事件中不幸死亡。
这主要是因为该赛事是山地马拉松,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在城市指定街道当中奔跑。此外,从比赛的规定来说,选手需要在20小时之内完成比赛,不然就无法获得全额的奖金。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是牟足了劲儿奔跑,可是由于野外的天气十分多变,所以当天老天爷显然很不给面子。
在比赛进行到20公里到30公里左右的位置时,气温骤然降低,冰雹、大雨的出现,让诸多选手出现了身体不适的情况。而由于山地地形复杂,所以大部分人并未第一时间得到支援,甚至有多人直接就失联了。
即使后来当地组织了救援队展开营救,却还是错过了最佳时间,遇难者基本都是因为失温的情况受伤或死亡,伤亡率达到了16.86%。
那么,为什么失温可以轻易夺走这么多人的生命呢?
为何冬泳的人并未遭遇失温?想了解这些参赛者死亡的真正原因,我们先要明白到底什么是失温。失温一般被称为失温症或者低体温症,它指的是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小于35摄氏度的情况,在这之后,人体会出现一些病理生理反应。
失温症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会让患者身体出现颤抖的症状,中度失温时颤抖的症状可能会消失,但患者可能会陷入神志不清的境地,重度失温则会让患者意识消失,出现“反常脱衣”的现象。
野外山地马拉松之所以会出现失温意外,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环境温度过低,参赛人员的衣服穿的太少,这会导致人体通过体表传导流失的热量太多。再加上当时人们正在进行运动,身体流失的热量本来就高于正常情况,穿着短袖短裤在风雨当中奔跑从表面上来看十分“励志”,却也相当的危险。
资料显示在0~10℃最易失温,尤其是0℃~10℃的阴雨大风天。这样的天气甚至比零下十几二十度还要危险,一是由于水的导热是普通衣物导热速度的25~30 倍,二是风力每增加一级体感温度将降低 2℃左右,极致可能会降5℃~6℃。
第二就是身体没有及时得到能量补充。按理来说,在出现与失温相关的不适症状后,立即吃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到温暖的环境中躲避,病情就不会越来越严重。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在“寒冷环境”下赤膊上阵的冬泳,却不会遭到“失温症”的威胁呢?
首先是两种运动面对的“环境温度”有所差异,冬泳人群面临的温度一般是在0摄氏度以上,而此次马拉松遭遇极端天气后,环境温度早就低于0摄氏度了。
其次进行冬泳的人虽然会在低温环境中暴露,但是他们游动的时间往往是有明显限制的,并不是随意在冰冷的水中泡几个小时。往往过十几分钟,就需要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不会遭遇“失温症”这种意外了。
但若是放任自己一直在冰水里泡着,或者像一些外国人那样挑战“跳入冰洞”,那么因低温症而死亡的几率就会变得非常高了。
最后就是常年参与冬泳运动的人,对低温有一定的耐受性,当他们暴露在寒冷环境下,身体的承受能力会相对较强一些。并且由于常年进行这种极限运动,所以人们对相关威胁和身体的变化会更加了解,在面对马拉松失温事件中那样的环境时,这类人群也能更快的做出反应。
总的来说,在这一马拉松事件中遇难的选手,虽然每个人身体素质都非常强,但对环境威胁却不够了解,并且对寒冷气温的耐受性也比较弱。他们若是在狂风骤雨出现之后,能够及时找到山洞或者其他避难的地方,应该就不会有这么多悲剧发生了。
那么,若是在野外遇见了失温症,如何进行自救和施救呢?
出现失温之后如何自救与施救?首先在察觉到天气状况不对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寻找遮风避雨的场地。像马拉松举办的山地环境中,其实是有许多的山洞和窑洞的。在找到这种场地之后,想办法将洞口遮掩住,避免其中的温度流失。
其次就是及时补充热量,更换自身的衣物。根据资料来看,当湿冷的衣服一直黏在身上,会导致失温症不断加重,所以在找到避难所之后应该及时更换衣物,让身体保持干燥。
最后就是如果要对失温症患者进行施救,需要先明确他们的失温程度,然后再对症下药,这种方式也可以称为“分类救治”。
一般来说,患者体温在32到35摄氏度之间,就属于轻度失温,这时的症状还不太严重。只需要帮其脱下衣物,用毛毯等保暖之物将其包裹起来,让其服下含糖的饮品即可。
而若是患者体温已经低于28摄氏度,就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了,比如使用温热的生理盐水对其进行灌肠,从静脉输入预温液体等等。通过各种外力干涉的方法,帮助患者尽快恢复体温。
要知道,随着患者体温的不断降低,他们很快就会出现“心搏骤停”的情况,所以施救不但要专业,还要迅速才行!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