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19日,一架从南京前往北京的小型客机,飞抵济南时,碰上大雾弥漫,不慎撞上开山,机上两名技师和一名乘客全部遇难。这名乘客,是徐志摩。
徐志摩乘坐的“济南号”从南京明故宫机场起飞
空难次日凌晨一两点,张幼仪被一封加急电报惊醒,电报里夹着一张死亡通知,来人告诉她,刚去已经过徐志摩家里,可是陆小曼不肯签收且情绪崩溃,只是一直重复的说:“这不会是真的。”最后张幼仪无奈签收,并且让弟弟带着徐积锴(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儿子),一起去济南处理后续事宜。
当时梁思成正在山东执行研究任务,闻讯迅速驰援空难现场,回来时带了一块飞机残骸(也有说是现场烧焦的枯木),交给了妻子林微因,林微因把这块残骸留存了一生。
徐志摩的父亲托人找到凌叔华,希望她来给徐志摩的墓石题字。凌叔华压抑着悲痛,最终题下了五个字:“冷月照诗魂”。
在1915年的春天,一场由家族安排的婚姻,将十五岁张幼仪,托付给了仅大三岁的徐志摩。婚事是张家的四子张嘉璈促成,据说是这个只有20余岁就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担任副经理的青年才俊,看中了徐志摩的文才。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快速地赞成了这桩婚事,并在允婚笺上写下:“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两家门当户对,徐家为浙江海宁县硖石镇首富,徐申如手握酱园、绸布号、钱庄等产业。而张家在上海宝山县有着庞大的财富,张家的父亲是知名医者,坐拥众多房地产。张家更有一对杰出的兄弟:二哥张君劢,后成为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誉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四哥张嘉璈,江浙财团的核心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之父”。然而,对于这段由他人安排的婚姻,徐志摩显得并不满意,认为这只是他必须完成的任务。
张幼仪
张幼仪年幼时,母亲企图使她遵循缠足的传统,二哥张君劢的阻止,并承诺无论未来能否因此嫁出,他愿意终生供养。然而,命运捉弄人,张幼仪的双足未受束缚,却未带来婚姻的幸福。她的丈夫认为,虽然她未缠足,但思想守旧,书才寒酸。
在婚姻的第三年,他们的儿子阿欢(徐积锴)出生。同年,徐志摩离开初生的孩子和妻子,飞跃重洋前往美国求学。1920年夏天,徐志摩再次启程,这次他的目的地是英国,期望能成为偶像罗素的门徒。
徐申如看着儿子如此疏离儿媳,希望张幼仪能出国伴读。于是由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励,代妹妹给远在英国的徐志摩写下那封促成出行的信。徐志摩虽内心抗拒,但最终还是同意让张幼仪来到英国。张幼仪初抵英国与徐志摩合照
张幼仪初抵英国与徐志摩合照
那年秋天,张幼仪乘邮轮抵达英国,在满头堆脸的人群中,她立刻认出了笔挺西装、面色冰冷的徐志摩。为了讨好久别的丈夫,张幼仪特意挑了一双好看但不合脚的鞋子。徐志摩注意到了鞋子的细节,轻蔑地评价道:“真是土包子。”
张幼仪受尽了丈夫的冷嘲热讽,感到无尽的痛苦。她试图和徐志摩沟通心声,却总是遭到嘲讽:“你懂什么?你能说什么?”他的蔑视让她陷入自卑。身处陌生国度的陪读日子里,她又孤独地怀上了第二个孩子。
林微因与父亲林长民
就在张幼仪抵达英国的时候,徐志摩已经认识了林徽因。徐志摩先是为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折服。林长民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任过司法总长,并担任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长。1920年初,林长民被派往欧洲考察,临行前带上爱女林徽因同行,促使徐志摩坠入爱河,爱得无法自拔。
尽管林徽因是否也喜欢徐志摩至今仍是个谜,但徐志摩为了得到林徽因,千方百计地试图与张幼仪解除婚约。徐志摩要求张幼仪“打掉孩子”,并无关心打胎可能带来的危险。张幼仪备感委屈,但徐志摩不为所动。然后开始了漫长的冷战,张幼仪将自己比喻为被遗忘在密封匣子里的秋天扇子。
林微因
1922年2月,张幼仪在德国生下次子彼得。徐志摩来信,正式提出离婚,“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在徐志摩的笔下,他是反抗旧道德和旧伦理的斗士。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友人金岳霖和吴经熊一起成了徐、张离婚的证人。
此后,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并在北京和梁思成确立了恋爱关系。虽然林徽因没有选择徐志摩,但她和徐志摩也没有完全断交。之后,他们还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并精心安排行程。随后徐志摩竟然请泰戈尔做中间人说服林徽因。林徽因断然拒绝。她后来曾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用他的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林微因、泰戈尔、徐志摩合照
面对失恋的徐志摩,老诗人开始撮合他与凌叔华。凌叔华来自显赫家世,父亲曾任顺天府尹,相当于首都市长。自幼学识渊博,她向慈禧的御用画师学画,向辜鸿铭学文化,向康有为学书法。
那时,凌叔华在燕京大学活跃。当学校要接待泰戈尔时,却找不到一个足够体面的场所,而最终选择凌叔华家作为宴请的地点。身为女主人的凌叔华举止得体、落落大方,成功吸引了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关注。
凌叔华
泰戈尔更是怂恿徐志摩追求凌叔华,认为她的各方面胜过林徽因。徐志摩显然为之动心,赞美凌叔华的美貌无法用言语形容:“眉目口鼻之清秀,之明净,我其实不能传神于万一,仿佛你对着自然界的杰作,不论是秋水洗净的湖山,霞彩纷披的夕照,或是南洋莹彻的星空,你只觉得它们整体的美,纯粹的美,完全的美,不能分析的美,可感不可说的美。”
徐志摩在北京时,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出任哈尔滨警厅厅长。赴任前,托徐志摩代为照料妻子陆小曼。至此徐志摩一度同时跟凌叔华、陆小曼通信,出游时还采两枝梅花,分别寄给陆、凌二人。
在新月社的聚餐上,凌叔华听到别人八卦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恋情,感到震惊,立即为两人辩护说,这都是谣言,徐、陆两人“绝无背友背夫的事”。为避是非,1925年3月,徐志摩赴欧洲游历。3月14日,即徐志摩离开没几天,凌叔华专程去拜访陆小曼,下午去的,晚上十一点才走。因为两人之前就是朋友,所以这次谈得十分深入,陆小曼把什么都说了。
估计是这次长谈之后,凌叔华决定退出这段集合不伦、三角以及奇葩的恋情,选择与陈西滢确定恋爱关系。此后,徐志摩在欧洲给她写信,她也没回。
徐志摩在欧洲游历时,接到了一份沉重的消息:与张幼仪所生的小儿子彼得,因腹膜炎逝世,年仅三岁。哀痛之余,他立刻动身前往德国。
这段悲剧使徐志摩首次真正留意到他那被弃的前妻所发生的转变。张幼仪在离婚后孤独一人扶养彼得在德国,她勇敢地学习德语,并成功进入一所学院学习幼儿教育,开始了她全新的人生篇章。
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信中不禁赞扬前妻:“C(张幼仪)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张幼仪自我总结人生说,离婚将她的生活分为两个阶段,“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陆小曼也展现了一种不同形式的勇气和无畏。传说,当时已怀有身孕的她,私自前往德国医院匆匆终止了怀孕,术后因为并发症导致终身无法生育,向世人证明了她所能承受的痛苦和为爱所做的牺牲。
1925年7月底,徐志摩回国,追着陆小曼去了上海。此前,他在信中对陆小曼承诺:“只要你一句话出口,什么事我都干。为你,我抛弃一切只是本分;为你,我还顾得什么性命与名誉。”这次回来,徐志摩请刘海粟替他张罗了个饭局。饭局中,王赓很大度地表示愿意与陆小曼离婚。王赓举杯向徐志摩,向陆小曼,以及席间的所有人说:“愿我们都为自已创造幸福,并且为别人幸福干杯!”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照
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上,证婚人梁启超以严肃的态度对新郎和新娘进行了公开训斥:“徐志摩,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严峻的气氛让在场的宾客深感尴尬。徐志摩无奈地向梁启超请求,希望他能留点面子。梁启超才切实指出:“你们都是离过婚重又结婚的,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白头偕老!”
同一年,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从德国返回中国。虽然她已经不再是徐志摩的妻子,但她仍然被视为徐家的媳妇,且一度带着大儿子徐积锴,和公婆住在一起。
在两年后的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完成了婚礼,并在完成他们的硕士学位后返回中国。回国后,他们成为了新成立的东北大学建筑系最早的两位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飞机出事,是为了赶到北平听林徽因的一场演讲。但外界都传言,是陆小曼害死了徐志摩。理由是,两人婚后,陆小曼吸食鸦片,挥霍无度,徐志摩养不起老婆,只能急搭飞机赶到北京开课挣钱。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受到了许多的指责,她本人也丧失了大半的精气神。而后,徐志摩的好友胡适表示愿意供养她,但是亦对她提出了约法三章。生性倔强的陆小曼断然拒绝,从此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陆小曼整个后半生都在整理徐志摩作品,包括《志摩日记》《徐志摩诗选》和《志摩全集》。除此之外,就是潜心绘画。刘海粟这样评价陆小曼的绘画:陆小曼的旧诗清新俏丽;文章蕴藉婉约;绘画颇见宋人院本的常规,是一代才女,旷世佳人。
徐志摩遗物,是陆小曼1931年创作,手卷放置铁箧中得以留存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2岁。
林徽因比陆小曼早走十年。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51年的人生路。追悼会上,两位挚友金岳霖和邓以蛰联名写了一幅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凌叔华长期生活在欧美,1990年,90岁回到北京逝世。
张幼仪与大儿子徐积锴
活得最潇洒的,反而是被抛弃的张幼仪。自从1926年回国后,她先在上海的大学做德文老师,后又经营服装公司,担任总经理,最后还涉足金融界,成为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1949年,她离开大陆,先后在香港和美国生活。53岁那年,她遇到了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忐忑地写信给儿子徐积锴,征求儿子的意见。徐积锴回复:“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幸福对她而言,如此简单。1954年与医生苏某成婚,活到了1988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属,时间能平息一切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