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开国少将尤太忠返乡探亲,回家时却发现家里已经穷到准备上街乞讨。可就在这时,村干部找上门来,说是已经准备好饭菜招待他。
到达目的地后,尤太忠看到饭桌上摆满好酒好菜,再看看在场各位干部,他发现,没有一人不是面色红润,大腹便便。
讽刺的是,当时正值饥荒,饿殍遍地,百姓能吃饱饭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那么,看到这种情况,这位开国少将有何反应?这件事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年少离家,东奔西走终成将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尤太忠这个人。
1918年,尤太忠出生于河南信阳一个小山村。那时战火频仍,百姓的生活十分艰难。尤太忠一家也是如此,一家人连饭都吃不上,就更别提读书了。
虽然读不起书,但他会在空闲时跑到私塾听课。幸运的是,尤太忠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每每跑到私塾里听课,他都是听一遍就能记住。
而去私塾听课也是他在放牛时最大的乐趣。在这期间,他的思想逐渐成熟,不再以吃饱穿暖作为人生目标,转而将拯救国家安危视为己任。
可他只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哪里有什么力量?不久后,他很快就得到了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1931年,我军正在各地打土豪,分田地,并大力宣传对我军的理念,那时红军也来到了尤太忠的家乡,这让尤太忠也能和红军有了初步的接触。
听到工农红军的话,尤太忠心潮澎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之后,他最终决定离开家乡,投身革命。
离开那日,尤太忠跪在母亲面前,同她告别。从那之后,13岁的尤太忠便跟着红军走南闯北,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能力得到提升,也更坚定了他参加革命的决心。
四年后,尤太忠跟着红军踏上长征路。途中,他染上了疾病。因为当时军中没有条件对他进行治疗,加之粮食紧缺,导致他一度濒临死亡。
看到他病重,当时其他同志都几乎将要把他放弃,可是红31军政委詹才芳看他如此年轻,实在于心不忍,便让他拉着马尾巴,硬是把他带出草地。
在这之后,尤太忠更加顽强,在抗日战争中也能看见他奋勇杀敌的身影。他先是在陈赓大将的386旅任职,随后还参加了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
在这一路上,尤太忠的能力被更多人认可,这也让他在革命这条道上越走越远。
在这期间,他和来到前线传达整风精神的邓小平相遇。
一日,邓小平所在地遭到敌军突袭,身为团长的尤太忠听闻消息,当即带兵赶往邓小平的所在地,为邓小平杀出一条血路,成功突破敌人的包围。
正是这次经历,也为他们两人的友谊埋下伏笔。
就这样,尤太忠始终跟着红军南征北战,直到新中国成立之际,他已经成为第二野战军十二军三十四师师长。
尤太忠之所以能够担任要职,不仅仅是因为他身经百战,能力出众,更是因为他爱民如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和战士们共同应对。
重庆解放时,战士们偶遇大雨,又无处躲雨,一大帮战士们就只能在街上淋雨。
见此情景,尤太忠没有独自前去避雨,而是陪着战士们一同淋雨,他的行为让在场所有人动容,也为他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凭借着出色表现和声望,尤太忠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尤太忠为国效力多年,理应得到适当的待遇和嘉奖。可是,谁能想到,他的家人们却穷到吃不起饭,甚至差点饿死?
家遇饥荒 尤太忠愤然出手一开始,尤太忠并不知情,毕竟他在外奔波很难顾及家庭,直到1959年尤太忠回家探亲时,他才发现了这个让人震惊的事实。
那是1959年的寒冬,正在人民解放军高等学院进修的尤太忠收到从家乡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表示尤太忠的母亲重病,马上就要不行了。
听到这个消息,尤太忠心急如焚,连忙告假,什么都没有收拾就立刻坐上了回家的火车。
在这之前,因为尤太忠担心有特殊情况,为此他还特地拿了二百块工资。
在火车上,尤太忠看着窗外的景色,只觉思绪万千。
他想着自己年少离家,未能尽孝,本想在国家安定之际,返乡照顾母亲,却不想母亲已经病得如此严重?对于母亲,自己实在是亏欠了太多。
走在回家的路上,尤太忠却看到很多瘦骨嶙峋的人在街边乞讨。一打听,他这才知道,原来家乡这两年收成不好,导致很多人只能上街乞讨。
不仅如此,回到村子之后,他发现事情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严重,村里人口锐减,相较过去,村子里少了一百六十多户人家,如今只剩四十户人家。
留下来的村民的情况也不甚乐观,他们个个瘦成皮包骨,看起来十分凄惨。
走着走着,他看到一个面黄肌瘦的人坐在路边,这人衣衫褴褛,无精打采。
正在这时,那人正好抬头。两人目光交汇那一刻,尤太忠竟觉得眼前这人有些眼熟,交谈过后,他才知道,面前这人,竟是自己小时候的玩伴。
两人交谈过后,尤太忠不敢停留,赶忙继续前进。
来到家门口,他正巧和刚出门的大哥相遇,一番交谈过后,尤太忠这才知道,大哥这次出门是打算带着家里人出门要饭,以换得病重的母亲能够靠着食物多活几日。
尤太忠赶紧进屋看望母亲,却看到母亲已经病入膏肓,气息奄奄。见此情景,他难过得流下了眼泪,随后找来医生为母亲治病。
没多久,就有人来到尤太忠家里,说要请他去吃饭。原来,尤太忠回乡的消息传到村干部那里,这才有了这事。
尤太忠本想拒绝,但是他想着自己和当地官员见一面,把乡亲们的情况说一下,说不定为乡亲们争取到一些帮助。
就这样,他跟着村干部一行人来到了一处地方。尤太忠一看,这地方干净敞亮,桌子上摆满好酒好菜。
这屋内景象和尤太忠返乡途中所见所闻形成鲜明对比。这时,尤太忠也明白了什么,脸一下子就黑了,“你们平常都吃这些?”
“哪里哪里,这不是看您来了,这才做了这些菜来招待您呀!”村干部谄媚地笑着。
他们本以为这样做可以讨好尤太忠,却不知尤太忠十分反感这种贪污腐败,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
尤太忠看看村干部,感觉面色红润,还有这大肚腩,不仅如此,在场的各位干部也大都如此。可想而知,这些干部不仅没有受到粮食欠收的影响,反而过得一个比一个好。
看到这些,尤太忠气得直拍桌子,怒斥道,“外面百姓都快要饿死了,你们还有心情在这里大吃大喝?”说完,尤太忠拂袖而去。
离开后,尤太忠立刻采取行动,他要帮助乡亲们渡过难关。为此,他将自己的二百块钱分给乡亲们,让他们换成了粮食,这才让他们的生活好过了一些。
而纸是包不住火的。在这之后,当地饥荒的事情被中央所知,尤太忠遇到的那些不作为的官员们都被撤职查办。
在军中,尤太忠爱民如子,获得众人爱戴。在生活中,尤太忠刚正不阿,不和当地官员同流合污,实在让人佩服。
不仅如此,尤太忠重情重义,他和战友们那真挚的友谊也让无数人感动。
有情有义 尤太忠帮好友渡过难关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就是他和邓小平以及许世友的友谊。
1973年,邓小平来到北京。在北京军区担任副司令员的尤太忠听战友提起此事后,便决定前去看望。
那时,邓小平正值低谷时期,很多人怕受到牵连,都和邓小平划清界限,因此在看到尤太忠后,邓小平很是吃惊,“你怎么来了?”尤太忠笑了笑,“我来看看我的老政委呀!”
随后邓小平掏出烟,递给尤太忠。接过烟,尤太忠才发现,邓小平竟然吸的是价钱低廉的劣质烟。
谈过后,随行的其他人都陆续离开,唯有尤太忠在路上停留片刻后,又拐回了邓小平的住所。
“你怎么又来了?”看到尤太忠,邓小平有点奇怪。这时,尤太忠这才拿出自己在路上买的东西——几条中华烟。
“我来给你送几条好烟。”邓小平接过去,拿起一支就抽了起来,边抽边说,“真的好久没抽过好烟了!”
除了邓小平,尤太忠和许世友两人也是关系匪浅。
但和邓小平不一样的是,他一开始和许世友并没有什么交集,两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越走越近的。
那时,尤太忠是27军军长,许世友正巧也在27军做事,在这期间,尤太忠一直对许世友十分照顾。后来,许世友患上癌症,久治不愈。
临终前他表示,自己生前没有留在母亲身边,死后希望能够埋葬在母亲身边尽孝。但当时国家大力宣传火葬,所以这件事也让中央有点为难。
最后,许世友将军土葬这件事最终获得批准。许世友将军下葬前,他的遗体水肿,根本放不进原本的棺材。
尤太忠知道后,从广西森林中找出百年楠木,并昼夜不停地送至南京打造成棺材,为许世友将军送去。
在当时打造棺材被认为是迷信行为,也不符合国家倡导的火葬政策,所以这事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很多人都对此议论纷纷。
但尤太忠并不在乎那些流言蜚语,他一心要帮许世友将军达成心愿。
尤太忠待人真诚,品德高尚。不管在什么时候,对于遇到困难的朋友,他总是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也让很多人都对他赞不绝口。
多年来,尤太忠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从不松懈,为国家作出巨大工作。
1988年,凭借着对军队作出的巨大贡献,尤太忠成功晋升为上将。1998年,尤太忠于广州病逝,享年八十岁。
结语回望尤太忠的一生,他为国奔走,战功赫赫;但同时他也不忘小家,在母亲生病时,及时返回尽孝。
他待人真诚,在朋友困难时能够及时伸出援手;他心系百姓,为百姓争取最大利益。
可以说,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家庭,他都问之无愧。而尤太忠的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作者:北温带的猫编辑:夜雨声烦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