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不孕症定义为结婚后至少1年,同居有正常性生活,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而不能生育。据统计我国不孕症的发生率为10%~15%,因社会竞争、生活压力、饮食习惯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孕女性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不孕症是妇科常见、多发疾病,是涉及多个学科的疑难杂症,虽然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女性及其家庭带来心理及经济压力,降低女性生活质量,甚至会影响家庭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
《黄帝内经》云:“夫百病皆生于气”,根据气机失常的具体情况,“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张震老在临床,强调疏调气机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欲求临床疗效的提高,勿忘对病体气机的疏调,气机调畅则五脏调。肝在五行居首属木,木生火,水生木,肝木居于水火之间,阴阳相兼,左右逢源,发挥调节作用,调节人身整体气机之运行,可疏调、条畅人体各方面之气机运行活动。张老认为中医学的气机是一个多元化的共同维系着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功能系统,包括脏腑、经络、营卫之气等的出入、升降、循环、转化等规律性的运行活动。人体气机的相互协调运行,组成整体功能调节网络,使各组织器官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维持着生理常态。病理变化的产生往往与体内气机运行障碍或失常有关。
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此观点可以追溯到《内经》。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和藏血,对人体情志的调畅、气血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脾主运化饮食水谷精微以奉养全身,化生气血,是维系生命的后天之本。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为诸气之根,为个体生命之源。《素问》“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说明肾气盛是孕育的先决条件,随着肾气的不断充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孕育的能力。肾气包括肾阴和肾阳,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肾、天癸、冲任共同协同作用于胞宫,而后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故肾主月经和孕育胎儿,故肾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根本。
张老亦强调治妇女之病重在治肝,肝之疏泄功能可疏调、条畅人体多方面之气机运行活动,藏血功能则肝血充沛、血海满盈、疏泄正常,肝经与冲、任、督脉相会,一源三岐,又与胞宫相连,故如月事得以时下,故有子,从而保持正常之胎孕。《傅青主女科·种子》“嫉妒不孕”条下云:“其郁而不能成胎者,以肝木不舒,必下克脾土而致塞,带脉之气既塞,则胞胎之门必闭,精即到门,亦不得其门而入矣”,论述了肝气郁结与不孕症的关系;情志内伤,肝气不舒,气机不畅,血随气结,久而成瘀,瘀阻于冲任、胞宫胞脉,而致不孕。而若脾失健运,水谷之气无源,肾间元气不充,水不函木,肝失濡养,而无疏泄之力。故健脾可开益气之源,补肾能滋水养肝,于疏肝同时宜结合健脾补肾,共同达到疏调气机之目的。肝木不舒,下克脾土,造成气机不利,不能通任而达带脉,而不孕。水不函木,木燥烁精,亦难成孕。
不孕症患者多年不孕,盼子心切,易烦躁焦虑,或情志不畅,优思郁怒,可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血不调,冲任失和,胞宫不能摄精成孕。临床上常表现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如经前乳房胀痛,精神抑郁,喜叹气,烦躁易怒,焦虑紧张,伴月经不调,痛经,经行不畅,量少色暗,有血块,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
不孕患者易受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心理上的稳定平和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及治疗不孕具有重要的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女性因其生理心理特点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易引起不良的情志,应学会调畅情志,减轻工作压力,尽量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贵在平心定气,保持乐观情绪、精神心境愉快。《黄帝内经》中亦指出: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合理饮食,生活、工作有规律,适量运动,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