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4岁多的孩子事事爱争第一,吃饭的时候表现的最明显。一般是他先吃完,然后说我第一,妈妈第二,爸爸第三。这本来没有太大的问题,平时也会跟他说一些类似第二也很好,因为输得起之类的话。他虽然有时候输,但也接受。
上周末下午我和老公去婆婆家吃晚饭,吃完后儿子得意地说,今天吃饭我第一,奶奶第二,爷爷是“霉nai(一声的音)”(白话,老公家的方言,最后一名的意思),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爷爷。爷爷奶奶也笑嘻嘻地附和他。爷爷奶奶想让他吃多吃快,用这种方法来逗他,当时我虽然觉得有点不妥,也没太在意,只是告诉他:“吃饭的时候名次并不重要,吃饱肚子比较重要。最后一名挺好。”
昨天晚上带儿子去楼下跟朋友吃宵夜,同去的有个10岁的男孩。之前和儿子玩过几次,儿子知道他要来,拿上了自己拼的积木车,说要给丁丁哥哥玩,还带了两瓶奶,说和丁丁哥哥一人一瓶。我开心地冲着他笑,他笑着对我说:“是不是这样很好?我跟丁丁哥哥一起分享。”
下去以后,他很嗨,对同行的人也非常热情。吃了些东西后,他说吃饱了。然后说:“我第一,你们是霉nai。”一边说一边笑嘻嘻地用手指着人家。这时我发现有些不对,告诉他不能用手指着别人说话,这样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看着说话的人或者叫他,别人就知道你在跟他说话了。然后他问我,那什么时候可以指人呢?我解释了一番。
回来以后,复盘了一下昨晚的事情,首先惊喜于他的一些变化。比如热情、有活力、乐于分享、友爱。同时发现儿子的表现体现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用手指着对方说话。第二个是学会了嘲笑别人(最后一名),也许现在还达不到嘲笑的程度,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变成嘲笑别人。
想到这些问题,第一反应是找爷爷奶奶沟通一下。想想又放弃了这个想法。首先,孩子一周才去一次,跟他们直接说,他们会不高兴。其次,他们不会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最后,以后孩子身边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人,会学会各种不合适的语言或行为,我不可能去要求别人改变。所以,最终我决定跟孩子好好沟通,找到可行的方法引导他纠正不良行为。
今天早上我和儿子坐在床边。
“猫仔,你知道什么是嘲笑吗?”
“不知道。”
“嘲笑就是像你昨天晚上指着丁丁哥哥说他是霉nai,他会觉得不舒服。如果有人跟你说你是霉nai你会舒服吗?”
嘴硬:“舒服啊。”
“那你每次吃饭的时候妈妈叫你霉nai了。”
快哭了:“我不是霉nai。可以说霉nai。”
我轻轻地抱起他:“你在家里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开玩笑的说霉nai,但出去以后别人不知道你是开玩笑还是说真的,人家会不开心。你这样说丁丁哥哥就不开心了。那如果你跟海瑞哥哥说他也会不开心。”
想到一下让他不说他不容易接受,给他划出一个界限,至少知道这样不对也不错。
“我没有说海瑞哥哥是霉nai啊。”
“那以后在外面就不能这样说别人了哦。”
不情愿的:“嗯。”
此刻,我不再多说,再说下去只会让他逆反,他现在需要的是时间来消化我说的这些话。
从这件事情中我也感受到,平时和家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就是孩子和其他人的相处方式。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合适的相处模式。
还有一些时候孩子的问题我们在家里可能发现不了,孩子出去以后在不同的场景的表现更能发现孩子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孩子。有些问题在现场我们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到但不知如何处理。晚上回来想想就找到了问题所在。
比如说去户外的时候,孩子接触陌生人,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有些会打人、咬人。这些行为的背后都其原因,我们需要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学会使用正确的方式表达。
发现问题之后我们心里会有一个预设的沟通方式。但这种沟通方式未必好用,需要在和孩子沟通中去调整,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另外孩子的改变也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