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育儿观被质疑时,你怎么做体现了你内心是否强大

迷彩的星 2020-07-13 15:44:41

“这么热的天怎么还给孩子穿尿不湿?”

“奶水那么少,喂奶粉吧。”

“这孩子,妈妈一来就不乖了,惯坏了”

……

新手妈妈刚开始面对这些质疑,总免不了会怀疑自己的育儿观是否正确,心中充满焦虑。大部分是被动的,在一起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就开始给人家提育儿建议。也有主动寻求别人意见的。先说被动的:

一、来自陌生人的。

记得有一次夏天,带着不到一岁的娃出门。进电梯时,里面有同楼层的一个七岁孩子的宝妈,还有个老阿姨。两人看到我宝宝就开始数落:“这么热的天,怎么还给宝宝穿尿不湿?”“我女儿出生一个月以后就没用尿不湿了,都是把尿。”“书上说了,太小把尿对孩子身体发育不好。”我解释道。“书上说,你都听书上说就完了。”“就是,这么热的天,大人用卫生巾都会不舒服,还给孩子用尿不湿。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说着就来到了小区门口,各自散去。我气坏了,又说不出话来,那叫一个憋屈。

又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后面两个阿姨在聊天。一个阿姨说自己儿媳妇生孩子了一天跟她对着干,还说一岁不给吃盐,又不给喂水。还不给用枕头,头型不好看。另一个阿姨支招:“你不会晚上把孩子抱过来跟你睡啊?”“她不给啊,气死我了。还一直给孩子用尿不湿,现在的年轻人真是懒。”说就说了,然后看到我儿子后脑勺不是扁的,说看这小孩头多难看啊,跟我孙子的一样。我一听来气了:“阿姨,我自己就是学医的。您自己不学习育儿知识也就算了,还管别人的孩子。”直接怼得两人没话说。

还有一次是去奶奶家小区,碰到一个老阿姨,说怎么不给孩子戴帽子,那么晒。我笑说:“他不太愿意戴。”阿姨说:“不愿意也得带!”然后孩子就不干了,对阿姨叫喊:“我就不听你的。”阿姨:“好好我不说了,当我多管闲事。”后面我对孩子说,奶奶是出于好心,你可以选择不带,但不能对奶奶那样说话。后面想想,其实阿姨说的有道理,以后太阳大的时候就开始给仔戴帽子了。

这些说话不好听的,就当空气。那些善意的,有些可以听取,有些不合适的,一笑而过。

二、来自家里人的。

来自公公婆婆的,这个是育儿路上干扰最大的。他们带来的全是他们以往的经验加想象和隔壁阿姨说的经验,然后要你按他们的意思来做。有一段时间,因为娃闹的多,婆婆总怀疑我奶不够,说谁家孩子开始喂奶粉了,弄得后来我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后来请了母乳指导才发现根本不少。小的时候不愿意跟他们,喜欢黏我。他们觉得孩子哪哪都有问题。我开始都会各种解释,我为什么这样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基本上是大家互相不认可对方的观点。弄得自己身心疲惫。后面懒得理了,你们说你们的,我做我的。只有符合你们标准的才会认可,我又何须解释呢,按自己的想法来就好。

印象最深的是疫情期间回娘家过年(我是远嫁)。我哥有两个孩子,女孩12岁,男孩10岁。属于留守儿童,平时我父母带,他们两口子在外地做生意。过年才回来。往年回来过年也经常出去打牌,陪孩子的时间不太多。侄子各方面都还可以,侄女问题就多一些。自我学习能力差,爱吃零食不吃饭,不爱收拾等。疫情期间,大家都不得出门。于是我对哥嫂说,趁着这个机会好好陪陪孩子。他们也想做好父母,对侄女也比较头疼。大人说的话侄女也不太听。大人的评价是侄子很勤快,愿意帮忙,侄女很懒,不愿意帮。我不这样认为。我让侄女帮我做她一般都是愿意的,让她收拾自己的垃圾大部分也会收拾。我哥说:“她还蛮听她姑的”。然后哥嫂也愿意听听我的意见,我告诉他们,不听是因为你们都用的命令式语气,所以她抗拒。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经常拿她和弟弟对比,长期得不到大人的认可,推着她向和弟弟相反的方向走。今年暑假哥嫂主动把孩子接过去说要自己管一段时间。嫂子也开始学习育儿知识了。

对我的孩子,他们觉得他表达能力强,懂的多。他们也有一些不认可我的地方。那段时间天天待在家,几乎每天或隔天孩子以无聊为由吵我一轮。孩子哭闹我不打不骂,给他发泄完再处理问题。他们觉得我该让他怕我才对,孩子要打骂或者吓唬。还有我太迁就孩子了。那段时间,我心情很低落,毕竟是来自亲人的否定。我也开始怀疑我的育儿观,会跟他们在育儿方面起争执,网上找各种育儿资料。后面经过几天的调整,我也理清了思绪:由于大家生活环境和育儿观的不同,他们周围都是爷爷奶奶带孩子的,全职妈妈的例子几乎没有。有些我的做法他们不认可很正常。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好。另外他们也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关于过于迁就孩子这一点,我应该首先尊重自己的需求再去满足孩子。

疫情期间通过长时间的相处,让哥嫂意识到他们之前对孩子的疏于管教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开始用心的带孩子并学习育儿知识。我也从最亲的人的批评声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这里也延伸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婆家是互相不愿意听取对方的意见,而娘家最后有部分会接受呢?我想首先大概是跟血缘关系有关。就像儿子跟公婆提意见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而儿媳提的却不容易接受一样。所以大家看出来了吧,有婆媳问题尽量让老公出面,自己别出面了。还有就是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别人家的了,娘家管的很少。而公婆会经常干涉晚辈的生活导致原本有矛盾不愿意听。嫂子愿意听还有是因为她看到了我的娃和我带娃的状态,我指出了姐姐存在的她也认可的问题,并且我对姐姐的一些方法有效果,她周围缺乏这种学习型妈妈的例子。

三、来自朋友的

昨天带孩子出去跟老公的朋友——两父子一起去水上世界玩。朋友孩子6岁半左右,平时爷爷奶奶带,妈妈在外地,回来比较少。爸爸平时出差,周末陪孩子。两口子关系关系不好,育儿观更是不同。

朋友把孩子放到游泳池,自己找个地方坐着发呆了(忘记带自己的泳裤)。平时跟我们出来也是几个男人聊天,孩子自己疯玩或是其他妈妈帮看一下。孩子很活泼,会自己找乐子,自理能力也比较强。不过也不太懂得边界,陌生人的东西拿起来就玩,还乱扔,别人要的时候不给,然后大人追着要才拿回去。后面坐一起聊天,他说起了自己的孩子,说起了自己的经验:我来到这里,首先评估了一下,这里有安全员,水也不是很深。就给他自己在里面玩,独生子女最怕就是不合群。然后看了我们家娃一眼,开始各种自己的观点。我笑而不语。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契合自己的就好。既然是朋友,即使他说的有什么不合适的也不用太在意,大家玩得开心就好。

还有遇到育儿难题时主动向要听取别人意见的。

一次在户外,同行的一共三个孩子,另个男孩由于一开始抢了仔的东西,仔定义他为坏人,另个女孩定义为好人。玩具愿意给女孩玩,男孩靠近就开始不安,说人家是坏人,我都觉得尴尬了。后面到河里玩,看到男孩过来,就开始护自己的东西,不给他看,还推人,结果挨爸爸揍了一顿。之前也没见他有这些问题,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好。男孩的爸爸就跟我聊:“其实你的儿子很聪明,他这样划分是有他自己的标准的,只是我们不知道。”然后又说了一些他和他儿子类似的经历。听了他这些话,我才安心一点。

其实,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育儿方法,我们可以交流,可以探讨,却不要将自己的育儿观念强加在别人身上。因为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同,想法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同。适用你的未必适用别人。而且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有阶段性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孩子的某个阶段的某一个点,无法对别人做出客观评价。

同时,每个妈妈的成长都是内心逐渐强大的过程,相信自己的直觉。你一定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不轻易被别人的想法左右。

当然,每个人都是逐渐成熟的动态过程,就像我,以前,面对别人的育儿质疑,会争辩。现在,可以容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吸取有用的,然后坚持自己的。自己也曾经是那个看到别人孩子的一些状态会提意见的人,现在,懂得了不说。

最后,以心理学家李雪的话结尾:"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有当别人希望听取我们的意见时,我们才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好心,必然得到善意的反馈。“

0 阅读:11

迷彩的星

简介:喜欢看书与写作,留下思考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