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迷局中的荒诞戏:一纸未兑的承诺,如何被锤成战争借口

如是者有为 2025-04-02 18:20:32

特朗普政府声称中国未履行五年前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未完成额外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与服务购买目标。于是,美国再次扬言要挥舞关税大锤,重燃贸易战烈火。表面上是政策审查,实则不过是政治剧场里一幕精心排布的旧戏重演。

我们首先得还原这份所谓“第一阶段协议”的本质,它不是贸易协定,更像是一纸不平等条约。在2019年的压迫性谈判中,美国强行将购买目标塞进中国嘴里,仿佛可以用数字衡量主权国的自由采购权。2000亿美元,不是经济数据,是地缘政治的枷锁。协议的基础建立在对未来五年全球经济环境的一厢情愿上——完全忽视了疫情、通胀、全球供应链中断和俄乌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变量。现在倒好,现实打了脸,反过来却成了新一轮制裁的正当性?

更可笑的是,美国贸易官员已经“预判”了调查结论:中国没达标,因此必须被惩罚。这不是调查,是宣判;不是问责,是摆拍;不是外交,是蓄意的挑衅剧本。特朗普重返白宫,首日就大张旗鼓地重启“美国优先贸易政策评估”,仿佛是某种拯救经济的神迹,其实不过是借贸易之名行选举之实的政治投机。他眼中的中国不是谈判伙伴,而是便利的替罪羊,是用来煽动民粹、凝聚支持者的民族主义燃料罐。

报告中对“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的威胁,更是一记政治烟雾弹。这不是关税问题,这是贸易系统根基的摧毁,是对多边规则的挑衅,是将全球贸易体系绑在华盛顿的选举列车上等待出轨。取消中国的正常贸易地位,相当于直接将全球供应链斩断,试问在全球通胀高烧不退的此刻,真有人相信这对美国有利?这是经济自残式的勒索,是一次倒挂经济常识的愚行。

更令人咋舌的是报告中对中国“减少对美依赖”的描绘竟然被当作中方谈判空间缩小的“障碍”。这种叙述仿佛在控诉一个被迫分手的恋人不够依恋。中国当然在去风险,当然在寻找多元采购来源——不是因为不想买美国货,而是因为每一次协议签署后都如同赌命,随时可能被“国家安全”三个字冻结、撕毁、制裁。在这种不稳定环境下,还要求中国维持高强度购买,这不是经贸,而是勒令。

至于“30%关税”、“对等关税”、“TikTok限期出售”这些桥段,无一不散发着审判式的偏执气息。美国不再试图通过谈判解决分歧,而是以裁判、法官与刽子手的三重身份,单方面重写规则。用惩罚代替谈判、用威胁取代合作,这不是自由市场的逻辑,而是某种新冷战的仪式化动员。

而在这些宏大叙事的背后,真正被掩埋的,是一个愈发冷酷的现实:美国对华政策已全面脱离经济理性,转而走向情绪政治与意识形态对抗的深渊。所谓未完成的购买承诺,不过是开战的导火索,而非争议的焦点。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不断“评估—惩罚—对抗”的闭环机制,已经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手段。一场无休止的贸易战,正在被包装成“国家利益”的必须选项,而美国民众的利益、全球市场的稳定、合作的可能性,都被当成可以随时牺牲的筹码。

这不是贸易政策的失败,这是帝国逻辑的自我吞噬。

0 阅读:26

如是者有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