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死后,政权落到皇后吕雉手中,吕后提拔了一批娘家人。
吕后死后,与汉高祖袍泽情深的一帮文臣武将不想让大汉朝姓吕,开始在汉高祖的儿子们当中选择合适的人选,可刘邦的儿子们差不多都被吕后杀了。
刘恒的母亲薄氏因为清心寡欲,也因为汉高祖在世时不受宠,被封到边塞的刘恒母子没被吕后放在眼里,一直还平安活着。
当刘恒接到朝中大臣们的消息:让他去长安当皇帝。
面对这个从天而降的“大馅饼”,他没有喜形于色,而是咨询身边人的建议。
母亲建议让刘恒的舅舅薄昭先去长安看看。
舅舅说可以去时,刘恒才带着自己人赶往长安,来到长安城外的渭桥时,朝中大臣周勃带领文武百官下跪迎接,刘恒赶紧下跪回拜,他说他此时的身份只是代王,而不是皇帝。
当周勃要刘恒进一步说话时,刘恒手下的宋昌说:
“今日无私事,有话直说。”
周勃把玉玺拿了出来,刘恒接过后说:
“我初来乍到,还不了解情况,玉玺我先代为保管些时日。
至于当皇帝的事,咱们也过些日子再说。”
刘恒拿到玉玺后,住在皇宫外小一年的时间。
这段时间,他分析局势:自己要当皇帝,还有两个拦路虎,一个是自己的同宗兄弟们,一个是一些远在天边的老臣们。
一直到刘恒确认同宗兄弟们没有实力与自己竞争且老臣们都安抚好之后,刘恒才正式登基称帝。
称帝后,刘恒以安定天下为己任,开启了“文景之治”,为大汉朝后期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一、不争之争刘恒远在天边却当上皇帝,与他母亲的不争宠、不争富、不争封底等不无关系。
有些时候,争得头破血流之人,往往什么也得不到,还落得个计较的名声。
而真正得利的人,恰恰是那些不争不抢之人。
其实,并非不争不抢,而是他们懂得运用老庄之道。
《天道》中的韩楚风想做总裁,就采用了丁元英的建议,看着另外两个人争。
最终韩楚风如愿当选。
刘恒接到让自己当皇帝的消息时,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是我?我要不要去?
沉着冷静不光用来应对困难和失败,应对胜利时,更不能少了它,否则,危险的将是自己。
湘军打败太平军后,湘军从上到下都觉得自己了不起,除了湘军的头号领导曾国藩。
曾国藩督促李鸿章训练淮军来冲淡湘军的不可一世;用裁军手段应对朝廷的猜忌;用写家书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胸无大志……
要弄清楚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必须做的事情上。
三、偶然&必然成功往往伴随着偶然性和必然性。
刘恒清楚自己所处的形势,他把一切不利于自己的必然因素都除掉后,才登基。
面对成功,要清楚偶然因素每次都不一样,没有借鉴意义。必然因素要找到借鉴性,为下次成功做必要的准备。
想得到某样东西,就要让自己配得上它。抛开偶然因素,自己身上的必然因素要努力与成功接近,才能在机会来临时,抓住它。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