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及背景
1.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其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北京地方特色,语言通俗、幽默。
2.写作背景:文章描绘了老北京春节期间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传统节日的热闹、喜庆与祥和,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及老北京生活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二、文章结构与内容
1.时间顺序行文
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的顺序,依次介绍了老北京春节前、春节期间以及春节后的一系列民俗活动,条理清晰,让读者能完整地感受到整个春节的氛围与节奏。
例如: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王爷;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守岁;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等。
2.详略得当描写
详写部分:着重对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个重要时间节点的民俗活动进行了详细描写。
除夕:详细描述了人们从白天忙着准备年菜、贴对联、挂年画等,到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守岁的热闹场景,突出了除夕的团圆、喜庆氛围以及人们对新年的期盼。
正月初一:细致展现了人们拜年时的各种讲究,如晚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等,还有人们出门逛庙会、相互道贺的欢乐画面,体现出新年伊始的热闹与祥和。
正月十五:重点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盛大场面,各式各样、绚丽多彩的花灯让人目不暇接,还有吃元宵的习俗,将春节的欢乐氛围推向高潮。
略写部分:对于腊月初旬到腊月二十三之间以及正月初六到正月十四等时间段的民俗活动则相对简略地一带而过,如“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等,这样的详略安排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完整呈现整个春节的全貌。
三、语言特色
1.京味十足:运用了大量具有北京方言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零七八碎儿”“玩意儿”“杂拌儿”等,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地域风情,读起来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胡同街巷之中。
2.通俗流畅:语言通俗易懂,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将复杂多样的春节民俗娓娓道来,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能轻松读懂,易于理解和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韵味。
3.生动形象:通过对各种民俗活动、人物神态动作等细致入微的描写,使文章画面感极强。比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形象地写出了腊八蒜的诱人色泽和独特味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对老北京春节民俗活动的详细描写,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隆重、热闹、喜庆与祥和,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传承的意义,让读者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情怀。
五、读写结合要点
1.写作顺序借鉴: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文章内容的方法,清晰有序地叙述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活动过程,如写自己家乡的某个传统节日或一次难忘的活动等,能够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连贯。
2.详略安排学习: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明白在写作时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对重点内容详细描写,突出中心,对次要内容简略处理,避免平铺直叙,以此提升自己写作时把握重点、合理安排内容的能力。
3.语言特色运用:可以模仿文中京味语言的风格,适当运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或通俗生动的表达方式,为文章增添独特的地域文化韵味,使文字更具感染力和趣味性。

考试时间:[时长可自行设定,比如45分钟]
总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30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zhǎ yǎn( ) fěi cuì( )
jiǎo zi( ) fēng zheng( )
biān pào( ) áo zhōu( )
suàn bàn( ) cǎi huì( )
wàn xiàng gēng xīn( )
(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5分)
1.店铺(pū pù)多数正(zhēng zhèng)月初一到初五关门,正月初六才开张。
2.他用汤匙(chí shi)把药搅匀,然后一饮而尽。
3.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 xiào),不许间断(jiàn jiān)。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10分)
( )然不同 ( )灯结彩 ( )堂大笑
能( )善舞 ( )七八碎 ( )面( )刀
( )天( )地 ( )然( )同
1.春节到了,中华大地上到处( ),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2.少数民族的姑娘( ),在篝火晚会上尽情欢歌。
二、积累运用(20分)
(一)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改为反问句)
2.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用加点词仿写句子)
3.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孩子们喜欢买各种玩意儿。(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字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等。
2.课文按照______顺序,写了老北京春节从______开始,到______结束,其中详写的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等,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
三、阅读理解(30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这段话围绕“______”这句话来写,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具体描写了除夕的热闹。(5分)
2.文中画“______”的句子体现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3.除夕这一天,你和家人通常会做些什么呢?请简单写一写。(5分)
(二)课外阅读。(15分)
家乡的元宵节
元宵节的夜晚,家乡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街头巷尾,一盏盏形态各异的花灯高高挂起,有可爱的兔子灯,那长长的耳朵仿佛在倾听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有威武的老虎灯,它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好像在审视着过往的行人;还有寓意吉祥的鲤鱼灯,金色的鳞片在灯光下闪闪发光,仿佛要跃出水面似的。孩子们提着花灯,在人群中穿梭,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街道。
除了赏花灯,猜灯谜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在广场上,一个个红灯笼下挂着写有谜语的纸条,人们围聚在一起,或冥思苦想,或热烈讨论,猜对了的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还能得到一份小奖品呢。
而在另一边,舞龙舞狮的队伍也开始表演了。只见那条龙在舞者的手中上下翻腾,活灵活现,龙身上的鳞片随着舞动闪烁着光芒,好似一条真龙在空中盘旋;狮子则一会儿跳跃,一会儿翻滚,威风凛凛,引得人们阵阵喝彩。
烟花表演更是将元宵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随着一声声巨响,一朵朵绚丽多彩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照亮了整个夜空,也照亮了人们喜悦的脸庞。
家乡的元宵节,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让人难以忘怀。
1.短文是按照______的结构来写的,依次写了家乡元宵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活动。(5分)
2.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3.读了短文,你觉得家乡的元宵节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四、习作表达(20分)
请你以“我家乡的春节”为题,写一篇作文,介绍一下你家乡春节的习俗,要做到条理清晰,内容具体,不少于400字。
同步测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