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存信 原星 李健
3月30日是令人伤感的日子。去年的今天,我们的好政委、无产阶级革命家程子华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回忆50多年前,我们都在程子华身边工作。那时,他是冀中军区政治委员,我们在军区司令部分别任作战、侦察、通信科长。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岁月,是他领导我们在冀中平原上坚持敌后抗战的,我们随时可以聆听到他的教诲。那时,程老就像革命航程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血与火的激流中,冲破惊涛骇浪,奋勇前进。
1938年11月,程子华同志参加了扩大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根据中央的决定带领一支精干的队伍,跨过同浦、平汉铁路干线,来到一望无际的冀中平原。那时,冀中人民正面临着在广阔的平原上,如何坚持和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问题。当时,日军攻占了武汉,抗日战争开始转入相持阶段。日寇深感我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对它的严重威胁,于是便抽调兵力,回师晋察冀,企图扑灭燃烧在他们后方的抗日烽火。因冀中根据地对其占领的平、津、保定、石家庄等战略要地威胁最大,所以首当其冲地成了日寇清剿的重点地区。

1939年初,日寇集中优势兵力多次对冀中根据地发动围攻,先后占领了20多座县城,冀中形势发生了剧变,一时间改变了日军主要占领北宁、平汉、津浦铁路和沧石铁路的框架态势。所谓的冀中“黄金时代”消失了,我根据地处于被分割多块的局面。
当时,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人们对新的情况思想准备不足,一些人一时产生了悲观情绪。在此情况下,程子华同志立即召集军区机关的全体干部,作了当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他精辟地分析了当前的斗争形势,指出了坚持平原抗日根据地的特殊重要性和可能性,消除了大家的悲观情绪,坚定了坚持抗战敢打必胜的信心。随后,程子华同志在人民武装的建设上、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开展上又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冀中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巩固与发展。
这期间,程子华同志首先抓了加强党的领导这个关键当时,冀中的抗日武装没有红军骨干,主要是地方党组织起来的游击队编成的河北游击军及以吕正操所带的东北军六九一团为基础扩编成的人民自卫军两部分武装,程政委清醒地认识到,要把它建设成为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在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中,能够应付复杂局面、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队伍,加强党的领导是军队建设的关键。为此,程子华同志根据中央精神,果断、迅速地在部队中建起了政治委员制度。把他带来的优秀红军干部旷伏兆、帅荣、周彪、李天焕、吴西派到各军分区分别担任冀中五个分区的政委。他们能文能武,又有红军时期积累的政治工作经验,有力地加强了冀中部队党的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

程子华同志还十分重视加强军区领导机关的建设,要求机关必须在思想上、组织上、业务上、作风上适应残酷斗争环境的需要。为此,他组建了参谋集训队,组织参谋人员到冀西八路军一二〇师教导团培训,然后把他们分配充实到军区、分区及各团司令部。继之,又把张学思、高存信所率的“东干队”80多名干部分配到军区司、政、供、卫各部门工作。有力地加强了机关建设。与此同时,还调整了军区司令部体制,建立了参谋处、情报处、管理处,各处下编若干科,使机关体制更加有利于作战指挥。
为了全面提高冀中部队的战斗力,程子华同志把红军的建军思想、战斗作风、管理经验、官兵一致和军民一致等光荣传统带到了冀中部队,并使之发扬光大。程政委初到冀中时,冀中一些抗日武装刚从“司令遍天下、主任赛牛毛”的形势下改编而成,难以实行集中统一指挥,部队的战斗力也比较弱。面对这种状况,程子华同志提出了“为建设铁的党军化而斗争”的响亮口号。一方面对全军区部队进行调整,把原来的大队改为团的编制;另一方面把各部队分期分批地调至较稳固的冀西山区进行轮训,或调至军区周围进行战训;同时在机关部队中广泛开展杀敌立功竞赛和评选模范党员、模范干部、模范支部活动,使部队生机勃勃,战斗情绪十分高涨,战斗力全面得到了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冀中部队的“八路化”进程。
地道战是冀中军民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个伟大创举,程子华则是这一创举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人。地道战始创于1942年日寇进行“五一”大“扫荡”之前。当时,日寇大力推行所谓“点线政策”、“新交通政策”,他们到处修路筑碉,强化交通。在广阔的冀中平原上三里一碉,五里一堡,公路密布,点线相连。敌人频繁进行清剿,他们包围村庄、搜捕干部、烧杀奸掠,无恶不作。
冀中人民为了粉碎敌人的清剿,坚持对敌斗争,蠡县三区人民首先在近敌区的村中开挖了地洞。开始这种地洞只能藏身,不能战斗,难以适应斗争的需要。以后发展成能通行的带出口的多口小地道。敌人来了,能打就打,不能打就钻洞,初步起到了保存自己、对付敌人清剿的作用。但是,领导机关对这种斗争方式开始存有不同意见,一些人错误地认为,蠡县这样搞是执行“退却路线”,钻地洞只能藏不能打,是右倾思想作怪,并再三追究这样做是不是蠡县县委指示的,是哪个人让干的,为此还调走了县委书记王夫同志。当时冀中区党委对开展地道斗争也认识不一,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地道斗争的开展。

1941年春,程子华同志亲自带工作组到蠡县、高阳做调查。发现蠡县自从停止了地道斗争之后,敌人有恃无恐,清剿更加频繁,县委机关几乎要天天夜间转移,有时一夜要转移三次,三天不动,必遭合围。干部们疲于奔命,无法工作,仅半年左右时间,县委机关和县大队就被合击了三次,不少干部牺牲,许多群众被抓、遭杀害,几十人的县大队被打得仅剩下五六个人。而一些还继续坚持地道斗争的地方情况则是另一样,那里,不仅没有遭到多大损失,还灵活机动地打击了敌人。
程子华同志通过调查,肯定了冀中人民的这一创举,并立即向冀中区党委作了汇报,统一了大家的思想,随即发了文件,要求平原军民广泛开展地道斗争。这样,冀中人民所创造的这一游击斗争形式才在全区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起来。随着地道战的广泛开展,地道逐步发展成为户户相连村村相通,能生活、能战斗和有秘密装置的较完善的地道网。既便于人自为战、村自为战,又便于户与户、村与村间还霏的相互配合。一村有事,村村可以支援,在敌人的鼻子底下,想打就打,想走就走,即使敌人用水灌、火攻、烟熏和的施放毒气,也无可奈何。
地道战成了冀中平原上打不烂摧不委垮的“地下长城”,把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变成了攻不克的要塞。地道战的广泛开展,不仅保障了冀中党政军民的安全,而且在敌人碉堡林立、路沟如网的平原上,我军既有了隐蔽的后方,又有了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坚固阵地,冀中军民依托地道在与日寇作战中创造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奇迹。这期间,冀中全区到底挖了多少地道,恐怕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程子华同志在领导和组织冀中军民广泛开展地道战上是立了大功的。
程子华同志在冀中民兵的建设上也有着卓越的建树。他到冀中后,十分重视民兵建设,他认为正规军、游击队如果没有成千上万的民兵相配合,在冀中平原上是难以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进行较量的。
在民兵建设上,他首先抓了组织落实。自1941年底从军区到县、区、村都设立了武委会,内分作战、训练、抗勤、爆炸等部,村武委会还设有妇女部。并根据斗争需要建立了各种民兵组织,其中有“模范队”,由25岁到35岁的男子组成;有“青抗先”,由18岁到24岁的男子组成:有“游击小组”,由“模范队”和“青抗先”中的积极分子组成。
所谓的民兵就是指上述三种组织。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进行武装斗争,执行参战勤务、站岗放哨及进行交通斗争,在组织上,他强调要选择最优秀的分子参加民兵,以保证民兵的纯洁性。其余的所有男女,则分别编入男女自卫队,担任后方勤务、站岗、送信和宣传鼓动工作。使冀中平原成了全民皆兵的江洋大海。敌华北派遣军作战主任称冀中人民武装“已经形成了完全人的组织,军与民混成一片,将一望千里的冀中平原由农地变成阵地”。这充分说明了冀中民兵的作用,它足以使强悍的日本侵略者为之丧胆。

程子华同志专门总结并编写了六万字的《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小册子,系统地总结了民兵的成长壮大过程,民兵的斗争方式、民兵的任务、破坏交通的斗争;经济方面的保卫物资和生产、反资敌、集市和缉私等斗争:政治上的反治安强化运动,保卫政权和锄奸工作等。文章还突出地总结了民兵的爆炸运动、地道斗争,以及民兵与正规军、游击队的配合。
程子华同志指出,民兵是村的保卫者,游击队是县与区的保卫者,正规军是全地区的机动兵团。文章既总结了过去的斗争经验又指导了以后的民兵工作。这样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曾上报了总政治部,总政治部将这本小册子作了适当压缩予以发表,发表时在前面加了按语。按语说“冀中广大人民,真正是以血肉之躯,筑成了新的长城。“抗战以来,冀中在人民武装的建设上,在广泛的群众游击战争的开展上,曾经获得了伟大的建树,成为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在那样难以想像的艰苦环境中,敌人用尽了一切鬼蜮伎俩,想去掉它心腹中这一攸关存亡的大患,但中抗日根据地还是像巨人一样屹立着,成为敌后平原抗日斗争的一面光荣旗帜。”这个模范和旗帜可以说是程子华同志用他的心血凝聚成的。
1942年,“五一”大“扫荡”之后,冀中平原硝烟弥漫,敌建岗楼达1700多个,增修公路1500余里,挖封锁沟墙近万里,冀中根据地变成为隐蔽根据地、游击根据地、游击区、敌占区四种不同类型的区域同时存在的局面,我主力兵团不得不撤出冀中,很多干部因不能继续在冀中工作,转移到了冀西山区。
这年10月,中央调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同志到冀鲁豫工作,程子华同志兼任了冀中区党委书记,他组织周小舟、刘亚球、黄兴义等同志和冀中党政军群的干部,对“五一”反“扫荡”斗争进行了总结,各部门还结合反扫荡斗争总结了五年来各自的工作,计有冀中五年来的“对敌经济斗争总结”、“财政工作总结”、“教育工作总结”'司法工作总结”、“水利工作总结”、“民政工作总结”。这些系统的总结,不仅指导和推动了当时冀中的各方面的工作而且也为冀中根据地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史料,这些历史文献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

在总结的基础上,冀中区党委在程子华同志的主持下于1943年1月,在唐县张各庄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对以后的斗争作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下达了“关于锄奸、保卫工作指示”、“关于反自首斗争的指示”、“关于敌伪军工作指示”“关于整理组织的决定”、“关于统一战线工作指示”“关于对敌斗争的两面政策与合法斗争的指示”等。这些都是冀中军民在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是广大冀中群众智慧的结晶。程子华同志最善于总结群众的斗争实践,把它上升为革命理论,再用来指导人民的斗争实践。
会上,程子华同志还提议成立冀中军区干部教导团。把军区、分区精简下来的600多名干部集中起来,一方面对他们进行军事、政治、文化方面的训练和教育,另一方面组织他们认真总结冀中斗争的实践经验,为以后斗争的发展和转入战略反攻创造条件。
会后,与会的分区司令员、政委和各区的地委书记立即向广大干部群众传达了这次会议精神,使冀中军民受到很大鼓舞。他们认清了形势,振奋了精神,明确了政策,坚定了信心。会议确定的以武装斗争为主,配合其他斗争形式的方针很快武装了冀中军民。
冀中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根据新的斗争特点,迅速转变了组织形式与斗争方式,把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密切结合经过青纱帐时期的武装斗争,到年底,冀中军民先后打掉和逼退敌伪碉堡600余处,收复村庄3500多个。到1943年底冀中斗争的形势就根本改变了。冀中的每一个胜利都凝聚着程子华同志的智慧和心血,冀中的军队称他是“我们的好政委”。
程子华同志不仅善于思考,有很高的战略眼光,而且很讲究作战指挥的艺术性和坚定性。在作战时,他经常亲临前线进行指挥,给下级指挥员以沉着稳定之感。
1941年,日寇对冀中发动全面秋季大扫荡,军区领导机关转至七分区深泽城西东、西大陈村和南、北赵八村一带,晋县之敌突然出动,冲向我掩护军区机关转移而奉命进行坚守村落防御的某团。
本来程子华同志应与吕正操司令员一起带军区机关向西转移,但他却坚持留下来晚走一步,我们都替他担心,但他却泰然处之。敌与我团交火后,不断以九十二步兵炮向我猛烈轰击,枪炮声响成一片,敌多次冲锋均被我击退。突然,侦察员急报,敌从右翼向我迂回侧击,情况十分紧急。原星同志多次请程子华同志撤离,他执意不肯,并沉着地说,停一停,不要着急。仍若无其事地进行观察、指挥。直到侦察员再次报急,他才令部队实行运动防御,按计划逐步撤转。尔后,程子华同志才骑上骡子和我们一起向西转移。
至临近军区机关驻地时,忽然,天空又出现两架“膏药”敌机,在我上空盘旋,边侦察,边扫射,部队立即疏散隐蔽。黄昏前,敌机离去,我无一伤亡。吕、程首长“避实就虚”,机动灵活地指挥,使敌捕捉我领导机关的企图,以“望影兴叹”而告失败。
程子华同志艰苦朴素、毫不特殊。1940年夏,原星同志从北方分局社会部学习完后,到分局彭真同志处向程子华司志请示工作,与领导同志同桌午餐。桌上摆着三菜一汤和小米干饭,三菜中只有炒土豆丝略有些肉,两位领导同志都让他多夹肉菜吃,使他深受感动。程子华同志两手战残,生活自理诸多不便,冬季严寒时,一个小暖水袋便是防残手冻伤之具了。程子华同志与广大指战员同甘共苦,深受同志的爱戴。在接触群众时,他尊老爱幼,亲切热情,从不显露官职身份。他还亲自向群众讲解我军的优良传统,冀中区的人民一提起程子华同志,就赞不绝口。
我们的好政委程子华同志的高风亮节和优秀品德堪称楷模。他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冀中军民的心里,他的伟大功绩将永载史册,流芳千古。
(1992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