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岁月里的文艺战士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大事记(二)

义和江涛 2025-04-07 20:06:46

接前文:

一九四二年

一月

根据新制度,军区文娱科改称文艺科,科长、副科长仍由韩辰、陈乔担任,火线剧社的常征、沈云、《前线报》文艺副刊《连队文艺》主编辛冷等调该科任干事。文艺科主编的《文艺学习》上发表了《小康穆纳尔的烟袋》、《巴黎的陷落》(皆爱伦堡作)、《不走正路的安德伦》、《第四十一》及惠特曼的《大路之歌》等。此期间,火线剧社因演出任务减少,集中进行了业务训练。戏剧队学习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等有关戏剧理论,美术队编成《艺用透视》及《构图常识》小册子,供军区摄影训练班采用。

五月

日寇对冀中平原进行空前残酷的“五一”大扫荡。至六月底,冀中平原八千村庄,六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敌军据点、碉堡已达一千七百五十三座;原有及增修之铁路,达一千五百三十九里、公路一万五千一百六十六里;封锁沟八千三百七十三里,冀中根据地由之被分割成二千六百七十小块,每小块均处于敌军包围与火力控制之下。冀中抗日根据地于是全部变为敌占区。

五月之前,火线剧社已化装分散隐蔽在滹沱河沧石路之间农村中。敌军扫荡时,于此区村村屯兵,并在野外作拉网式的清剿。时方五月,秋苗出土,麦子正黄,平原上无青纱帐可以掩蔽,同志们处境异常艰难。被打散以后,有的人战死,有的人受伤(如指导员解杰即头中一枪,幸而未死),有的人被俘后奋力逃出(如十二岁的小鬼丁占才、谢长江被俘,被活埋两次,均爬出土来,终于脱难)。其余的人或突围后流散各地,或按照当时的规定,暂时回家或投靠社会关系掩蔽,坚持抗日工作。

七月

乘青纱帐起,火线剧社被打散的同志,分别越过平汉铁路,陆续向北岳区集结。一部分转道白洋淀者,在大树刘庄待船时,突遭敌军包围,大部分同志如张忍先、苏路等水中突围,一些同志如新世纪剧社的罗品(有文章写洛品,魏江涛注)、火线剧社的田群祥、刘燕等当场牺牲。路玲、管林、张子舫、张蕊、黄枫等陷围被俘。路玲痛骂敌人被杀害。黄枫坚不指认同志,管林、张子舫、张蕊等虽遭拷打亦坚贞不屈,数十日后皆被地下组织营救出狱(张蕊因遭毒打致死)。

军区及区党委、行署、抗联各系统来北岳区的同志,皆集结于完县张各庄地区,程子华政委当时正主持晋察冀军区工作,兼任冀中区党委书记。他发起《冀中反扫荡纪实》征文,号召同志们恢宏斗志,总结经验。这一工作由冀中军区政治部主持。临时代理政治部主任兼宣传部长张庆泰,任征文编委会主任,军区文艺科仅余的常征、沈云(时科长、副科长韩辰、陈乔已去晋东南,另一干事辛冷已牺牲)及前线报的安玉良、张锋、曹曲水等任编委(集稿工作由文艺科负责)。边区文联罗东,抗敌剧社吴畏、洛灏亦来协助工作。火线剧社同志大都参加写作。

九、十月

进入北岳区,火线剧社与新世纪剧社合编为火线剧社。火线剧社的苏路、解杰、张忍先、郝叶、王德厚、郭筠、李壬林、陈立中、陈志坚、管林、张子舫、刘彦瑾、吴荔、刘韵清、丁冬、张祯、李惠、王韬、林扬、柴宝忠、张铁统、孟荔、张民、刘文汉、姚德玉、卢x(管理员)、丁占才、谢长江等数十人,与新世纪剧社的远千里、刘光人、刘纪、张震、傅铎、刘之家、沈雁、张彤、林烟、胡夕、李慕玲、李莉、刘宏声、楚萱、段森、刘敬贤、秦龄英、张逊仁、刘秀玉、赵忠信等数十人,还有八、十分区、回民支队剧社的杨春亮、张仁裕、孟涛、张沛、田丹、贾浩然、张云亭、鲁威、苏玲、石茵、周克、汪释、白学忠等数十人,合编为火线剧社、移驻南洪城。新世纪剧社社长梁斌调区党委,社长由苏路担任,仍由解杰任指导员,副指导员杨春亮。田丰同志由平西调入任导演。

十二月

华北联大文学院及联大文工团的教师、团员崔嵬、钟惦棐、秦兆阳、焰羽、戴林、骆林、胡苏、侯金镜、郭维、李春年、胡丹沸、李湘洲、田涯、卜一、阎贞、胡海珠、张福顺及北平来的学生张凡等廿余人调冀中军区工作,小部分入文艺科,大部分入火线剧社。不久,火线剧社一部分由杨春亮、李惠等同志率领去太行、晋绥及陆军中学,其余人员又重新编制。崔嵬任社长兼任文艺科长。胡苏任副社长兼副科长,苏路任副社长,黄中任剧社指导员,田丰任导演。剧社下设四队一组。话剧队队长郭维,副队长李金禄,旧剧队队长于山;音乐队队长张忍先、副队长卜一,美术队正副队长由文艺科干事秦兆阳、常征兼,另一副队长为剧社的李春年。编剧组组长侯金镜,副组长胡丹沸。原儿童演剧队取消。

剧社改编之初,演出任务有限,集中时间进行了创作和排练工作。到年底止,创作并排练的话剧有《把眼光放远一点》(集体创作,胡丹沸执笔)、《十六条枪》(张祯)、《口供》(傅铎)、《两方便》(李壬林鲁威)《鬼子的把戏》(郭筠、李壬林、韩巡)《军民誓约》(李壬林、郭筠)、《母亲》(胡苏)、《狼刁来喂狗》(郭维)《三姐妹》(张子舫等)。改编和排练的京剧有《亡宋鉴》、《苏州城》、《法门寺》、《打渔杀家》、《哭祖庙》、《吴汉杀妻》、《红鸾禧》等,歌曲有《边区大合唱》(侯金镜、卜一等词曲)。音乐队还参加了晋察冀军区发起的《子弟兵军歌》征文征曲创作。美术队和文艺科的钟惦棐、焰羽、戴林等也举行了创作展览。

一九四三年

一月

为晋察冀边区参议会演出《把眼光放远一点》、《母亲》等剧。

军区指挥机关及区党委根据彭德怀同志和北方局关于冀中化为敌占区以后仍需以武装斗争为主的指示,改变部队的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各分区、县都分别组成若干既打仗又作党政工作的“全能”的武工队。地方武装与民兵、秘密武装与公开武装、部队与党政机关密切配合进行斗争。

春,军区和区党委对于集结在山区的冀中各机关的干部,也分三批加以安排:一批送入军区教导团受训,以备将来工作局面开展以后调用;一批转入城工部门,准备向敌占城市派遣;一批派回冀中平原加强当地干部队伍。文艺科及剧社的一部分人也参加了这种调配,除郝叶、刘纪、张彤等同志转入城工,沈云、王炎、王德厚等同志到军区教导队任教外,一部分陆续赴冀中工作。其中,赴六分区者有张祯,七分区有张仁裕、林杨、赵忠信等,十分区有周克、柴宝忠等。九分区最多,有张震、常征、远千里、刘光人、郭蒂、路坎、陈大等。七月,为深入生活进行创作,胡苏同志接受程子华政委指示,继一至三月在满城石井商店担任店员后,又随中共定南县委组织部长晋仰贤到定南县担任区干部。

九月

月底,日军开始对北岳区举行大“扫荡”,“扫荡”持续百日,剧社分队分组随军转战于南起孟县北抵五台的深山地区,突破敌军一次又一次的包围,战胜缺少棉衣、缺少食粮等困难,未损伤一人一马。至反“扫荡”结束集合于曲阳广安村时,已近旧历年。此时,由于冀中军区建制撤消,剧社遂转归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直接领导。

一九四四年

一月

晋察冀边区于阜平举行战斗英雄大会,表彰民兵英雄李殿冰、爆炸英雄李勇、拥军模范戎冠秀等。总结并提倡群众斗争的经验与方法。火线剧社移驻柏油店,与抗敌剧社一同为大会服务、演出。演出节目除旧有的《把眼光放远点》、《十六条枪》、《军民誓约》等等而外,还有崔嵬新编的京剧《老英雄》、《岳飞之死》和胡海珠编的话剧《妯娌俩》等。

三月

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行文艺整风,剧社一部分同志相继“下乡入伍”。侯金镜、张凡(海默)等到北岳区县区工作。秦兆阳、钟惦棐等同志去十分区部队。崔嵬也到地雷战英雄李勇家乡一带。其社长一职暂由抗敌剧社社长丁里代兼。

四月

剧社全体停止演出,到兔儿石开荒种地,去炭灰铺煤矿挖煤。男同志下地下矿,女同志洗衣作饭。劳动热情却十分高涨。历时一月左右,垦荒三十余亩全部种上土豆。

六月

与抗敌剧社联合排练并演出苏联名剧——考涅楚克的《前线》。吴荔等亦去与抗敌剧社联合排演《日出》。

七月

北岳区军民在阜平城举行大会,纪念“七七”抗战七周年。剧社突击四日排练的新编河北梆子剧《血泪仇》在大会上首次公演。效果极好,深受观众称赞。后来晋察冀各剧社和部份村剧团陆续上演该剧形成军民同演的高潮。

八月

冀中军区建制恢复,以杨成武为司令员,李志民为政委。经过全区军民一年多的奋战,基本上恢复了冀中盛时的局面。冀中军区指挥机关决定自北岳区迁返冀中平原指挥作战。

火线剧社随军区指挥机关先头部队越平汉路返回白洋淀西大坞一带,稍事休整即分赴部队演出,并派出一批同志到各分区帮助恢复和发展文工队。其中王德厚到八分区前卫剧社任社长、导演,沈岩、李壬林、田丹、张震帮助排演工作,半年多后张铁统到前卫剧社任导演。后来,沈雁和王化到六分区前线剧社任社长、导演。

适应流动演出的需要,剧社仿效抗敌剧社制作“帐篷舞台”,这是一种布制的轻便而实用的演出装置。有了这种装置,即不需麻烦部队和群众临时搭盖舞台,又可迅速地演出,可说是敌后艺术工作者的一大创造。

十一月

剧社到达九分区。九分区于八月解放肃宁全县后,根据地最为广大,故剧社在此区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演出活动。其常演节目有《兄妹开荒》等,并曾与九分区文工队(原前哨剧社)在白洋淀东岸西大坞联合演出《血泪仇》,崔嵬任导演,田丰、路坎任副导演。

一九四五年

三月

傅铎奉命参加边区群英大会。根据冀中农村妇女深南县劳动模范张化泉生产自救的生动事迹,结合其他劳模材料写成多场歌剧《王秀鸾》。该剧之作曲者有卜一、王弢、吴荔、刘敬贤、刘志家等。

傅铎

四、五月

剧社将分散在各分区帮助工作的同志调回,集中力量在蠡县鲍墟村排演《王秀鸾》一剧,主要演员为刘彦瑾、李壬林、傅铎、傅林、石茵等。

冀中军民向盘踞腹地的敌军展开大规模的攻势。解放任邱、文安、新镇、安新、河间、武强、安平、饶阳、深泽等九座县城及大小据点三百五十九座。大清河以南,沧石路以北,潴龙河以东,子牙河以西,敌军皆被肃清。

在此期间,歌剧《王秀鸾》在博野、蠡县、饶阳、献县一带广泛演出,鼓舞已获解放的农民加紧恢复和发展生产。演出效果极为良好,军区党委特予剧本以奖状,并奖励了演员,还向剧社颁发了奖金。

六、七月

剧社排练并演出了多幕话剧《李国瑞》(剧作者为抗敌剧社杜烽)。崔嵬导演兼剧中老伙夫,郭维演主角李国瑞,其它角色都挑选的剧社主要演员,阵容整齐,演出效果很好,受到广大指战员热烈欢迎。

副社长苏路调区党委城工部,准备入天津从事地下工作。在天津外围遭敌袭击,突围时落水被俘。在狱中坚贞不屈,为敌人杀害于天津海河中。苏路同志上海人,出身贫寒,寡母孤儿,因刻苦自修而多才多艺,编剧、演剧、作曲、指挥以及绘画,皆有专长。早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队”,在抗日前线服务,未几转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随后和他爱人路玲随东北战地服务团来冀中,先后担任火线剧社副社长、社长。为人热情,工作认真,深为剧社同志们所喜爱。

正当全社学习中共“七大”文件时,日本无条件投降了。剧社一片欢腾,立即组织秧歌队赶赴大尹村集市进行宣传。崔嵬同志连夜创作了《敌伪顽合流》大型活报剧突击排练,在军区驻地附近村庄演出,广泛宣传。军民欢欣鼓舞,喜气洋洋。

剧社随部队进攻天津,在进军途中,分成若干小分队,编写了大量小快板、鼓动词,沿途设鼓动棚演出,设茶水站慰问鼓舞部队前进,社长崔嵬并带头演唱。

永清县解放后,剧社奉命去该县王庆坨帮助进行减租减息,并进行演出。该村离天津不远,知识分子很多,剧社召开了座谈会宣传党的政策。

九月

冀中区的东北籍人,奉命赴东北开辟工作。剧社指导员黄中、导演田丰及吴荔等也在行中。剧社在霸县城里为即将上路的同志举行了欢送会,与战友依依惜别。

军区部队主力组成三纵队,由杨成武司令员李志民政委率领开赴晋西北、内蒙地区作战,原参谋长孙毅任军区司令员。为了开辟东北三省,中央组织了北进大军,接管东北。九、十月北上大军陆续经冀中开赴关外。冀中军区在霸县牛坨镇为北上大军领率机关组织慰问大会,火线剧社演出了歌剧《王秀鸾》。

十、十一、十二月:

冀中区党委调剧社副社长胡苏去任中共容城县委宣传部长。

剧社移驻任邱县西固贤村,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坚持不断演出中,举办了新生训练队,培养新生力量,招收城乡知识青年七、八十人,训练三个月,新生结业后,少数人留剧社工作,其余分配至三纵队剧社和独七旅、独八旅、独九旅文工队。同时,剧社还创作排演了话剧《逃出阎王殿》(傅铎作)、《打破沙锅问到底》(韩巡等作)、《罪人》(胡丹沸作)、小歌剧《放下锄头拿起枪》(何延等作)《推小车》(刘之家等作)等节目,在军区机关部队、军工厂进行了演出。

一九四六年

一月

军调处执行部进驻北平后,火线剧社准备入北平,在军调部我方代表叶剑英同志领导下演出。同志们精神振奋,积极投入整顿队伍、准备行装、排练节目等工作。准备演出的节目有:《王秀鸾》、《十六条枪》、《把眼光放远一点》、《逃出阎王殿》等,后因蒋介石破坏停战协定,未能成行。

三月

军区驻地举行庆祝“三八”妇女节大会,剧社演出《王秀鸾》等,随后随军区指挥机关移驻河间城,不断为部队、居民、举办文艺晚会,陆续演出《王秀鸾》、及《苏州城》(崔嵬改编的新编京剧)等。此间,戏剧队长郭维及部分社员调区党委,筹建冀中群众剧社,郭维任社长。

六月

麦收季节,剧社全体同志分赴深泽县、新镇苟各庄、河间齐会村三个生产基地,参加劳动,抢收小麦。

八月

剧社移驻河间城北五里铺,排练歌剧《白毛女》,由崔嵬导演,于冬季赴高阳、新城、容城、雄县一带巡回演出。演出期间又创作排演了快板剧《两捆秫秸》(傅铎、王化作),《就伴走》(孙民作)。

十一、二月

国民党军队进犯解放区,我军保卫固安城,傅铎王化随二十二团参加固安保卫战,后固安失守。

一九四七年

一月

独八旅召开庆功大会,剧社为大会演出,后赴蠡县为驻军和群众进行慰问演出。

二月

剧社移驻河间县三里庄村,社长崔嵬及其夫人何延奉调去华北局工作。傅铎副社长代行社长职务。崔嵬同志为一代名戏剧家,他在火线剧社任职四年来,建树甚多,剧社同志均视同师友,甚为尊重。

三至四月

少数同志下部队深入生活,大部分同志去冀中练兵团辅导连队文化娱乐工作,组成若干小组,分散到连队排戏、教歌、开展歌咏比赛等活动。此间保定敌人进犯解放区,剧社同志随练兵团参加战斗,在蠡县北郭丹村战斗中田禾同志负伤,在转运医院途中牺牲。

五月

全社人员集中,总结交流下连队生活,辅导和思想锻炼的收获与经验。

六、七月

进行创作,排练和演出。创作和演出的剧目有:河北梆子《骨肉亲》(王林、傅铎编剧),歌剧《王大发归队》(傅铎编剧),《打败蒋介石》京剧大活报(王德厚、刘文林创作,胡苏改编),还选排了外单位的《王克勤班》等剧在部队巡回演出。此间,剧社主要演员张云亭(二傻)同志,因病于河间诗荣村白求恩学校附属医院逝世。

八、九月

全社参加土改工作队,在河间搞土改试点,未完中途撤回。

十月

剧社移驻饶阳南张堡,许张堡村。

冬季,传达学习“土地法大纲”进行整风、整党、三查。当时提出“贫雇农当家”左的口号,剧社领导干部有的受到冲击,一度靠边,地富出身的同志,大部受到批判。此间,清风店战役中,俘获罗历戎的技艺队十余人编入火线剧社,技艺队演出节目有舞蹈、魔术、杂技,形式多样,很受部队欢迎。

一九四八年

一月至五月

剧社紧密配合土改,整党运动,掀起了一个创作演出热潮。创作的剧目有大型歌剧《大王庄》(集体创作),中小型歌剧《房东》(郭筠作),《包袱》(郭筠作),《大搬家》、《端白面》。这些剧由于紧密的结合了当时的中心任务,剧本的思想性、艺术性也比较好,演出后受到观众的热烈赞扬和好评,特别是《大王庄》,反映的真人真事,所有演员都参加了集体创作,首先集体讨论出大的结构提纲,演员根据剧中角色的人物性格创作台词,群策群力,七天时间把一台大型歌剧搬上舞台。宣传了党的政策,纠正了执行政策的偏差,人物有一定深度。该剧演出十几场,效果经久不衰。

夏秋间,剧社还排演出了话剧《团结立功》、《喜相逢》、歌剧《不要杀他》、《宝山参军》,以及韩巡刘之家创作的话剧杨排长。

八月

傅铎任社长,郭筠任副社长,韩巡任支部书记。

秋季:剧社部分同志随部队到大清河北参加战斗,攻打容城、堂二里、王庆坨等地。亲身经历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王风岗的保一旅战斗,即时写出了《消灭保一旅》的演唱节目。

十一月

保定解放,军区司令员孙毅任保定军管会主任。剧社进入保定,为保定市民演出了《王秀鸾》。

十二月

天津战役开始,剧社奉命慰问四野入关部队,历时一个多月,在通县、固安一带,为十二兵团全体指战员演出四、五十场。有《王秀鸾》、《不要杀他》、《王大发归队》、《宝山参军》等,效果很好。特别是《不要杀他》剧本突出的表现了军民之间骨肉亲情,感人肺腑,对部队教育很深,博得四野部队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剧社也受到了鼓舞。

一九四九年

二、三月

剧社在保定,为扩大人民解放军的影响,宣传党的政策和解放区文艺活动成就,轮流演出了《白毛女》、《王秀鸾》、《不要杀他》,以及一部分歌剧和音乐节目。刚刚解放的人民,热爱人民解放军,也同样热爱解放军文艺工作者和欢迎演出。特别是保定的学生,每天来剧社找演员接谈,一时门庭若市。

四月

剧社在保定大藏村为北平起义的整编部队某师演出了《王秀鸾》、《不要杀他》等剧,使国民党部队的士兵,了解我党的政策和人民解放军的本质,对教育改造整编部队,起了积极的作用。此间,刘之家去哈尔滨上工业大学,韩巡调军区政治部。剧社还在保定招收了一批青年学生,成立学员队,进行专业训练,张震为队长,陈立中为指导员。

五月

冀中军区七纵队整编,分为二〇五、二〇六两个师。火线剧社也一分为二,成立了二〇五、二〇六师两个剧社。

二〇五师火线剧社社长傅铎,副社长孙民,协理员刘钊,驻在京东通县。

二〇六师火线剧社社长郭筠,副社长李壬林,协理员张震,副协理员陈立中。

七月

傅铎、李壬林、郭筠作为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的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文代大会。

在全国第一届文代大会上,两剧社又联合演出了歌剧《王秀鸾》。

尔后,

二〇五师火线剧社,一九四九年九、十月份,分散下部队体验生活,辅导连队文化活动。十一月至一九五〇年二月,排演了歌剧《刘胡兰》、话剧《郭志强》、还创作排演了歌剧《小老虎回家》(傅铎编剧)话剧《暗箭》(傅铎编剧),并在部队巡回演出。一九五〇年春,集体参加修潮白河的水利工程,劳动锻炼两个月。六、七月份排演话剧《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傅铎新作)。九月和二〇六师火线剧社联合起来,加工复排《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准备在北京公演。

此间,孙民同志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傅铎调总政文化部工作。

二〇六师火线剧社,四九年九、十月份全国文代会后,首先排演了歌剧《刘胡兰》。一九五〇年春演出了《红旗歌》,效果很好。后来剧社部分同志下部队体验生活,帮助开展文娱活动,并和部队一起参加了整修大清河堤工程。田丹编写了大型舞蹈《手鼓舞》,郭筠写了歌剧《牛》还选排了《九股山的英雄》。九月份与二〇五师火线剧社联合排演《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五〇年冬,二〇五师火线剧社编为华北军区空军文工团;二〇六师火线剧社合编到华北军区文工团。至此,火线剧社的名字不复存在了。

这个成立了十四个年头的火线剧社,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们出入于枪林弹雨,转战于冀西山区和冀中平原,在毛主席革命文艺思想指引下员继承红军宣传队的传统,从文艺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团结了人民,鼓舞了部队。其创作和演出的剧目,受到了晋察冀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直到现在原老根据地的军民,对火线剧社的名字还记忆犹新。

原稿常征执笔。王德厚根据陈乔、傅铎、王炎、胡苏等十多位同志的补充修改意见重新整理。

一九八五年一月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