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慑”的魅力:拥有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代表什么

诵旭评历史 2023-02-24 06:27:00

没有比进攻更好的防御,换句话说最好的防御形式是威胁、是进攻。

通过威胁使用武力或身体情感上的惩罚措施(辱骂、羞辱、蔑视等),迫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现代预防犯罪的制度的核心,就是让人们意识到违法行为的惩罚要大于实施犯罪所带来的好处。人们在权衡利弊之后,才会选择遵守法律或违反法律。

在大国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威慑"是各国用来维护本国利益并影响他国行为的重要工具。使用能够造成难以恢复的伤害的武力进行威胁,从而使敌人因害怕受到报复而不发动攻击。战争是代价高昂、无利可图和久拖不决的事情,感慑的目的在于说服对手,使其相信用军事手段解决政治问题是不值得的。

“二战”后,世界划分为美苏两个争夺全球霸权的集团。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证明了核武器的威力,也成为了双方相互威慑的主要工具。美苏争霸时代的世界安全与稳定,正是基于这种"恐怖的平衡"。如果没有核武器,恐怕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写进历史书里面。

两个超级大国都希望这种袭击不要落在自己的领土上。此时,战略的重点不仅是打败敌人,还有如何防御核打击。由于核武器的发展势不可挡,任何一方都不会在冲突中获益。这种相互摧毁理论迫使两个超级大国通过代理人或第三国战争来解决分歧,以将冲突限制在较低级别,避免自我毁灭性的直接对抗。

冷战时期,让世界陷入悬念的时刻是古巴导弹危机。

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华盛顿和哈瓦那断绝了外交关系,而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开始接近苏联,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集团。1962年 10月,美国情报部门在古巴海岸发现了射程可以覆盖美国领土的核弹道导弹。鉴于美国在土耳其和与苏联相邻的其他欧洲国家拥有军事基地和核导弹基地,苏联的这一战略性举措明显体现了“包围和反包围”的战略。美国计划袭击古巴或对该岛实行封锁,但是最终决定对古巴进行封锁。

10月22日至28日是最紧张的一周,几艘苏联船只正驶向古巴。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划出了一条红线:如果苏联的船只越过该线,美国就会发动核攻击。还有其他一些可能引发战争的事件,例如美国俘获苏联潜艇、古巴击落美国飞机以及另一架美国飞机在苏联领空被击落。

然而,核灾难的威胁阻止了这两个大国的冒险行为:苏联船只掉头了,并没有跨越红线,随后又撤出了在古巴的导弹;而美国也撤出了在土耳其的导弹,白宫和克里姆林宫之间还建立了直通电话。

虽然核武器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当下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石之一。

不仅大国与大国之间通过"威慑"战略来确保自身利益,小国也可以奉行"威慑"战略,来避免大国的战争讹诈。朝鲜就是很好的案例。

为了避免遭受与其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的攻击或入侵,朝鲜四处宣传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力量,目的就是为了向对手创达威慑信息,以免遭受伊拉克或利比亚等国的厄运。尽管在2003年,美国攻击萨达姆·侯赛因政府的理由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实际上,恰恰是因为没有这些武器,伊拉克才遭到了攻击。如果有了核武器,这些国家的命运将会不一样。

除了军事手段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实施威慑战略,例如封锁右油运输通道、操纵汇率等。这些威胁战略的实施,通常并不在于你是否真的会做,而在于让你的竞争对手认识到,你具备这样的实力并且使用这种力量的决心。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