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剧毒,无解药,这种东西不能吃,加热120℃也没用,有人已中招

安珈一 2025-03-28 17:00:05

前言

癞蛤蟆有毒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但即便这样还是有人要尝尝他是什么味,最后却因为这一口腹之欲,丢了自己的小命。

在3月21日,广东珠海的一名男子在家中食用癞蛤蟆后,被家人送往医院,最终因没有解毒剂,眼睁睁看着该男子丧命。

那么,为何癞蛤蟆的毒性这么强?有哪些动物是我们要注意的?

身怀剧毒的癞蛤蟆

提到癞蛤蟆,相信身在农村的人应该都不陌生,它的外形丑陋,皮肤粗糙,背上布满了小疙瘩,很多人看到它就会躲得远远地。

但实际上,癞蛤蟆虽然样子不讨喜,但却是实打实的农业守护神,因为它能帮助农民捕捉害虫,保护庄稼不受侵害。

而且癞蛤蟆还是受国家保护的“三有”动物,所谓的三有其实就是“有益、有重要生态功能、有保护价值”,这三个词放在一个动物身上,可见其的好处有多么大。

不过虽然为“三有”,但它却不能被人食用,因为其身上含有剧毒,而且它的毒性远比它的外形更为吓人。

癞蛤蟆体内的耳后腺和皮肤腺能够分泌一种乳白色的液体,里面含有超过三十种有毒物质,这些毒素包括了蟾蜍毒素、类似肾上腺素的物质以及洋地黄样的成分,只需要十分之一克蟾酥毒素,就足以致命。

即便是我们把蟾蜍的内脏去除,也不能完全避免中毒的风险,因为这些毒素不仅存在于腺体里,还广泛分布在蟾蜍的肌肉、肝脏、卵巢等各个部位,换句话说,蟾蜍的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可能成为致命的“炸弹”。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愿意以身犯险,尤其是在南方地区,经常发生食用癞蛤蟆中毒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中医博大精深,而癞蛤蟆学名“蟾蜍”,在中医中一直都是一种宝贵的药材,而民间流传的一些“偏方”中也有对其的记载。

因此就有人觉得,癞蛤蟆既然有药用价值,那它身上肯定有人体需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它就被传成了有“解毒”或者“壮阳”的功效。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虽然它身怀剧毒,但经过一些特殊的处理,比如去皮、泡酒、加热等传统手段,就能够清除其体内的毒素。

殊不知,这些做法根本不能彻底去除癞蛤蟆体内的毒性,哪怕有些人只吃癞蛤蟆的某个部位,也不能避免中毒的可能。

更令人担忧的是,蟾蜍的毒性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暴露后毒素的作用迅速而强烈。毒素对人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心脏上,它能够干扰心肌细胞的电信号,导致心脏乱跳,甚至引起心室颤动。

通常情况下,从中毒到出现严重症状的时间非常短,一般只需要30分钟到1小时,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中毒者可能会因为心源性休克而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医学界并没有发现能够专门解毒蟾蜍毒素的药物,医生们只能通过一些洗胃、导泻、血液灌流等物理手段,来缓解中毒症状。

可如果中毒过深,情况就会变得非常危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及时就医和避免食用蟾蜍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防范措施。

说一千到一万,很多人还是坚信食用癞蛤蟆对身体有莫大的好处,并且为此还拿出了古代医术中的记载,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正确。

可这些人不知道的是,癞蛤蟆虽然有药用价值,但人家是经过特殊方法进行过炮制的,而且使用癞蛤蟆用药也是针对某些特殊疾病的。

就像《小儿痘疹方论》里提到的蟾蜍丸,就是经过专业人士通过特殊办法炮制之后才进行入药,而且这还是在专业医师下药的前提下使用。

现实悲剧

其实近些年来,很多人对于食物安全问题都有着非常警惕的意识,而且随着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的饮食习惯也从吃得饱变成了吃得好。

而为了吃得好,很多人可谓是煞费苦心,有些人为了尝鲜,时不时的就会盯上些野外的动物,俗称“野味”,这其中有些是国家保护动物,而有些则确确实实的因为它身怀剧毒。

2024年10月,海南文昌市一名村民在自己的饭店请来了两名朋友,饭桌上,他拿出了自己在野外抓到的癞蛤蟆,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是一种滋补佳品,吃了之后能大补身体。

但在三个人食用了这种“美味”之后,纷纷出现了腹痛、腹泻、呕吐等严重的中毒症状,最终他们被紧急送往医院,最后其中一人由于病情过于严重,抢救无效,最终不幸离世。

类似的事件并非个例,2024年3月,重庆也发生过一起类似的中毒事件,当时一名男子在家中自制油炸癞蛤蟆食用,结果不幸出现了中毒症状,幸运的是,由于中毒程度较轻,经过及时治疗,他最终保住了性命。

在2015年,江苏淮安的一名女研究生听信了所谓的偏方,认为食用癞蛤蟆能治疗痘痘,结果中毒严重,最后不得不送进ICU进行抢救。

当然这还是登上新闻媒体的,现实生活中,可能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类似事件仍在发生,而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认为癞蛤蟆的毒性能够在高温烹饪时被破坏,甚至还有人认为只要吃它的腿肉就没问题。

但科学研究表明,即便是把癞蛤蟆放入沸水中煮四个小时,蟾毒素仍然无法被彻底去除,蟾毒素是一种耐高温、渗透力极强的物质,它会通过淋巴系统迅速扩散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严重危害健康。

更有甚者,有些人还会选择用癞蛤蟆泡酒,认为这样能增强药效,殊不知,酒精会加速蟾毒素的溶解,使其毒性更加猛烈,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其实不仅仅是癞蛤蟆,生活中还有很多动物都是不能食用的,而现在也快到了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饮食安全。

常见有毒有害动植物

河豚有毒我们上学都学过,但因为它的肉质鲜美,还是有人喜欢冒险品尝,殊不知河豚身上的河鲀毒素对人体危害极大,即便是0.5毫克的河鲀毒素,就能迅速致命。

而且它对高温和酸性环境的耐受力非常强,常见的烹饪方式如盐腌、日晒等无法破坏毒素,河豚鱼的毒性在3到5月之间最为强烈,这时候其体内的脂肪含量最高,毒性也达到了顶峰。

许多人误以为经过烹饪就能安全食用,但实际上,即使是专业处理过的河豚,过量食用依然存在中毒风险。因此,唯一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捕捞、购买或食用野生河豚鱼。

此外,织纹螺体内含有河豚毒素和麻痹性贝类毒素,食用后可导致头晕、呕吐、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

此类中毒通常没有特效的解毒药物,处理不及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由于其毒性很强,一些市民可能会因不了解而购买或食用织纹螺,因此必须保持警觉。

最后就是野生毒蘑菇也是导致中毒的重要元凶,春季是毒蘑菇的繁殖季节,很多家庭误采误食毒蘑菇发生中毒事件。

毒蘑菇的种类繁多,毒性成分复杂,轻则引起恶心、呕吐,重则导致肝肾衰竭,甚至死亡,并且因为识别非常困难,普通市民很难区分哪些蘑菇是安全的,哪些是有毒的。

所以为了生命安全,一定不要随便采摘或食用野生蘑菇,否则真有可能发生“吃完一起躺板板”的悲剧发生。

0 阅读:0

安珈一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