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超市的水果区,我目睹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对着一堆红彤彤的樱桃,一时兴起,悄悄拿了一颗放进了嘴里。
他的妈妈就在不远处忙着挑选水果,完全没注意这个小动作。
小孩子的好奇心像天上的云,无拘无束,遮也遮不住。
可这颗樱桃,却引来了超市员工的注意。
员工的语气不算大,但却让周围气氛陡然一变,说着“孩子怎么这么没素质”?
顿时让小男孩如同被按了暂停键,小脸涨红僵在当场。
这么一点小事,怎么看都有些不值当,但发生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却好像成了一场判断“素质”的小小考验。
员工的反应:简单职责还是不必要的刻薄?
那个员工实际上并不算错。
工作几年,自然也见过各种大大小小的场面,她只是不假思索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说出的话却如针剑般刺痛人心。
生活中,总免不了遇到那些只看规矩不看人情的场合。
其实她不过是守护自己的职业操守,但这“没素质”三字劈头盖脸,确实显得重了些。
在这样的场合下,周围的人通常会立马对比出哪些家长会选择反驳、辩解,甚至一言不合吵起来。
但是,小男孩的妈妈让人眼前一亮,她没有生气、也没争吵,而是蹲下身子,拉着孩子,在那小小的樱桃摊前,安安静静地进行了一场特别的教育。
这位妈妈没有大声训斥,只是用温柔的声音引导孩子思考:“你知道错了吗?”
孩子在妈妈的低声询问下轻轻点头,然后又问“为什么不能吃?”
孩子回答“没给钱”后,妈妈带着他挑选了一小袋樱桃,对孩子说:“你吃的那颗,也算钱。哪怕是一颗,也不能白吃。”
果断买下樱桃,不是因为心痛那些许小钱,而是在传递一个更重要的道理。
她用生活中的小事讲解了原则与责任感,教育不是因为不守规矩而给出的惩罚,而是让孩子知道每个行为都应承担后果。
这样的教育方式简单却直击人心,给人以深思。
对比反思:不同家长面对孩子错误的处理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态度与行动无疑给周围的人上了一课。
想想身边的案例,有多少家长常在孩子犯错时急于为他们开脱。
就像那个在电梯口玩闹的孩子撞人,还有撕开冰棍父母却轻描淡写不以为然的情景。
这些虽然看似小事,却会影响孩子对是非对错的判断。
护短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知收敛。
反观这位妈妈,她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一边让孩子在错误面前学会承担,一边也未曾斥责员工,最后还平和地提醒员工措辞。
这样的做法,何其有格局。
真正的教育:在日常中升华人格真正的好教育,往往不会用大道理来堆砌,而是在日常的细节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和担当。
我们身边经常听到“现在的孩子真难管”,其实难管的也许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对教育的态度。
有的家长怕孩子受苦,怕孩子委屈,可是那些看似温柔的护佑下,究竟教会了什么?
“请记住,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彰显的却是为人处事的大道理。
小错积累多了便可能带来大问题,让孩子学习承担,才能真正赋予他们面对未来的勇气。
在生活的琐碎中教会孩子有担当的意识、不逃避的勇气,这位妈妈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掌控自己的情绪,不轻易随波逐流,正是一位优秀家长的象征。
结尾处,她对员工说:“谢谢你提醒孩子,如果能稍微温柔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这种中肯、不过分纠缠的处理方式,让围观的人不由得心生敬佩。
总结教育,其实从来不是总用宏大的口号来灌输,而是潜移默化地通过生活点滴中的选择来实现。
可喜的是,有不少家长已经在尝试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孩子。
就如同这篇小小的故事,希望它可以启发更多的人在细节之处注重孩子的成长。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课程,而我们都在边走边学。